适度练笔 有效表达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上为例谈小练笔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1期   作者:朱晓莉
[导读] 小练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小练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练习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能力。目前存在小练笔数量失衡,质量偏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四个不”:目标不明、练点不准、时机不当、形式不活。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实践“三个度”入手。(一)练有温度,未成曲调先有情:暖场,诱发练笔的热情;放胆,拓展思维的空间;搭梯,激发成长的动力。(二)练有深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梳理教材,让训练整体有序;锁定一点,让训练重点突出。(三)练有广度,落花水面皆文章: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
        【关键词】小练笔  温度  深度  广度
         小练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练习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能力。如果教师小练笔过于频繁,往往会压得学生疲于应付,难于招架。反之,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完成单元大作文,而忽视小练笔,习作能力的提升速度缓慢。同时,小练笔还存在着质量偏低的问题: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言不由衷。莫让小练笔成为教师与学生的“鸡肋”。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在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使小练笔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呢?下面就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上为例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一)练有温度,未成曲调先有情
         对习作的兴趣,是习作最初的动力,也是永远的动力。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培养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为只有乐于书面表达,才能表达好;也只有表达好,才会更乐于表达,两者是紧密关联的。怎么才能做到“乐于书面表达”?
         1.暖场,诱发练笔的热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来暖场,才能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虽然都是练习叙事,但是文章不同,写法不同,小练笔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锁定一点分三步走。第一步:摸清训练起点——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第二步,突破训练重点——阅读文中的重点片段,与自己“试水”练笔进行比较,寻找文中值得学习的语句和方法,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行修改完善;第三步,刺激学生生长点——及时反馈,点拨提升。读写结合,抓住关键,把练笔引入课堂。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明显提高。
(二)练有广度,落花水面皆文章
         小练笔要出在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的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才能顺畅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可以以材引材,让学生从课文中产生联想,从自己的生活素材中取出自己乐于表达的材料。
         1.延伸,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学了徐志摩的《花牛歌》后,引导学生读金波的《林中小景》《流萤》,请学生试着用上拟人的手法写写小诗,展现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学了《蟋蟀的住宅》,引导学生读《昆虫记》,看看法布尔如何运用拟人手法将动物的习性写具体写生动,并学着写某种动物。学了《女娲补天》后,让学生读一读中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本草经》的故事,读一读《希腊神话故事》,写写小练笔《我的穿越故事》。这样,让学生进行一次身份接近或置换的想象故事创作,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平台,时机正好。
         2.借力,融合提升: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向其他学科借力,使学生在完成练笔作业的过程中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学了《蝴蝶的家》后,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上网找一找各种动物的家,画一画自己未来的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为小练笔构思。再让学生写写《我未来的家》。另外,有时练笔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科学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如发豆芽、种植花草、养小动物、观云测天气等,还可以把小练笔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体育课上的小竞赛,英语课上的情景对话,美术课上的小制作等都是练笔的小话题。这样,将小练笔作业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积累,将源建库: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提高小练笔的质量,还得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我们可以根据某次小练笔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如观察蜗牛、盆栽等,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除了定向观察,笔者认为,到了第二学段,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练笔时就会“文思泉涌”。所以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人手一本“观察本”,每天记一点两点新发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对小练笔能科学设计,适度操作,持之以恒,一定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及时习得更多的写作方法,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获得成长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组织编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
         【2】肖川 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张绪培 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4】崔峦,《坚持理想 不断前进——全国小语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纪要》,《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6期
         【5】郭根福 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