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当前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较为单一,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导致解题能力较低。那么,教师需要改进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需要带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及抓住题目的不变量,梳理清楚题目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引言:在新课改中,要求数学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既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渠道,所以在展开应用题教学的时候,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这就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1.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重视审题
通过往常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作业、期末测试中,总是会存在错题,这些错题的错误根源在于没有认真看清楚题目中的应用条件,导致列出的整个计算过程错误,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不重视审题的问题。另外,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面对应用题时,理不清楚题目的条件,这也会导致错误连连。
1.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在通常情况下,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会将题目摘抄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逐步地解析题目,再列出正确的计算过程,这就完成了讲解。而在该过程中,多数教师会偏向题目本身,没有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吸收情况,并且这种方式学生们早已熟悉透彻,容易忘记讲解的解题过程,这就说明学生为理解透彻,需要教师能够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改善在应用题教学方面的现状。
2.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的措施
2.1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逻辑
在有些情况下,有些学生对应用题的逻辑不太了解,这会直接影响解题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这会帮助学生转化自己的思维,从生活中透视数学应用题,这会简化应用题的条件,同时降低理解难度,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解题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百分数》时,该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能够学会计算购物折扣,那么可以给学生营造“课内商场”,将各种售卖的商品加入课堂,这会帮助学生理解该部分题目的逻辑。
首先,给学生提出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如“惠民商场的服装店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每件衣服按照5折处理,请问这些衣服的现价是原价的多少呢?”,根据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会说:“50%!”,然后教师提升应用题的难度,将题目变为“某品牌的服装店在A商场的售价为原价5折,在B商朝中按照“满100减50元”的策略促销,如果小贝想给妈妈买一条230元的裙子,请问在哪个商场买更划算呢?”,从增加的条件中可以看出,一种按照百分比降价,一种按照整数降价,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种降价方式的实质区别,同时计算每种降价后的价格,这会体现出百分比降价的优势,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根据该道题目的内容,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吗,请问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折扣方式的优惠力度是一样的呢?”,这会引起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将230元调整到200或300元,让学生重新进行计算,这时会发现两种折扣力度相同,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该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生活例题,通过不断地加深难度,让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应用题的难点、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2.2需要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不变量
从六年级教材中常常出现的应用题内容来看,多数题目都会包含某个不变量, 其他的题目元素都是基于该不变量产生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题目的不变量,这会直接找出应用题的求解关键,从而可以提升解题效率。

。
那么,在该过程中,教师从代数求解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解题时学会找出题目的不变量,利用不变量求解题目问题,这会找到求解题目的关键点,从而找到数量关系,促使学生能够提升解题能力。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升应用题的正确率
小学生常常会在解析应用题的时候,不仔细审题,导致错误频频,所以教师应该在该方面着手,改进学生的审题习惯,可以具体分为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
其一,在学校。当学生处于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解例题、课堂习题的时间,让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的关键条件,然后进行分析,这就会找出其中的逻辑,长此以往会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比如,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关于混合运算的数学题目,如“在某公司的楼底处放有一个长方体水池,这个长方体水池的总棱长为96cm,高为4cm,并且经过测量,长度和宽度的比值为3:2,请问体积是多少呢?”,从该道题目内容来看,包含有“总棱长96cm”、“高为4cm”、“长宽比为3:2”的已知题目条件,没有直接告知长和宽的长度,需要学生自己求解。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在读完后,你们可以发现哪些已知和未知条件呢?”,在学生回答完后,继续说:“很好!不过怎么将这些条件联系起来使用呢?”,这会让学生产生质疑。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逐个将题目条件用序号标写出来,如“总棱长为96cm”用①表示、“高为4cm”用②表示、“长宽比为3:2”用③表示等,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将这些带序号的条件进行连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条件没有标出来呢?”,学生会说:“长和宽的长度!”,教师说:“很好!所以在求解这道题目时,先要将长方体的长和宽解出来,才能进行下一步哦!”。再者,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比值的知识求解,将①和③题目条件联系起来,进而会得出长和宽分为12cm、8cm,将其标为④。
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既然现在已经将长和宽求出来了,是不是可以直接求解体积了呢?”,让学生将②④条件联系起来,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而会求得正确的体积。
那么,从该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来看,教师带领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依次找出,用序号连线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题目逻辑,这会逐渐找到解题的窍门,有利于提升审题能力。
其二,在家中。当学生在家中预习、复习的时候,需要借鉴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审题的方法,不论是在阅读数学概念,还是在求解数学题目时,都需要学会“划重点”和“找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审题习惯。
比如,当学生在阅读圆柱的定义时,需要从教材中的定义文字中找出关键词,如“大小相对”、“相互平行”、“圆形”等,这些可以直接表示圆柱的特征,只有具备这些“关键词”的几何体,才能被称之为圆柱。当学生求解习家庭作业中的习题时,需要学生在作业本中,不仅具有较为完整的解题过程,而且具有每个题目条件的标识,如○、☆、①等,并且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文字说清楚运用的条件,如“由①和③联用可得”等语句,这会帮助学生理清楚题目逻辑,从而可以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应用题求解能力,针对当前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使用适当的改进措施,这样才能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助于提升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曹当荣.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析[J].教书育人,2018(16):52.
[2]董立星.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22.
[3]司贺勤.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为例研究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技巧[J].学周刊,2019(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