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对小学生教育方式的探索,博物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义不容辞地需要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的文化教育活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充分利用先农文化开发了农耕系列活动,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农耕的乐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田园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本文主要针对博物馆开展农耕文化教育活动的优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 农耕文化 德育素质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并且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先农坛,先农坛耤田(俗称“一亩三分地”)是明、清两代皇帝扶犁亲耕表率臣民之地,该处遗址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我馆在2019年耤田恢复的基础上开展了北京先农坛农耕系列活动,分别为春耕和秋收。一片耤田,从种子的播种到收获,从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的教育延伸到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农耕的乐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不忘先农精神,开拓进取、科技创新、苦干实干,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1 小学生德育现状思考
1.1家庭环境的因素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的氛围以及父母之间的情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家长的陪伴让孩子在包裹着爱的环境下成长,会对学生的德育有一定的帮助,而有些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孩子的管教,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欠缺。
1.2学校教学方式的因素
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纠正孩子的观念和取向,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成长。但学校是否能够将德育工作做好,这就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品德,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的普及;有的教师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的学校规章制度过于严格,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传统的观念并不能对学生的校园德育工作起到较大作用,在行为上的约束,思想上的无着重引导,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不是很好。
1.3社会背景的因素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网络的进步,有很多良莠不齐的软件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导致学生走上歧途。小学生没有判断能力,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对是非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这些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阻碍。
2博物馆农耕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2.1博物馆农耕文化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内,是一座教育、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农坛耤田是明、清两代皇帝扶犁亲耕表率臣民之地,该遗址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位于先农坛神厨院内的《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展示了古代祭农文化、亲耕亲祭大典,以及北京先农坛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风貌,充分展示了中国深厚的先农文化。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依托先农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农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插秧和收割,农耕教育可以使学生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儿,更理解生活中的艰苦,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悯农》的真正含义。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劳动的辛苦。
2.2博物馆农耕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勤劳的品质
培养学生勤劳的品质是德育工作的重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有攀比、功利心等现象,不劳而获,懒惰思想,失去勤奋学习的动力。通过博物馆农耕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感受到勤劳所带来的收获,对改变不良心态有所帮助,树立学生勤劳上进的精神品德。
2.3博物馆农耕科普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智慧
在博物馆参与农耕教育活动,既学习了《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历史文化知识,又懂得农耕系列活动中要遵守自然规律,学习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培养学生运用科普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农作物的种植是需要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我们要懂得不能拔苗助长,在种植体验中把农耕教育注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也是充满科学知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学生,虽然一日三餐都会食用到大米,但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农耕,亲身体验播种大米,所以这个领域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们来讲,是非常鲜活,而又特别有有意义的。
2.4博物馆农耕文化教育可以树立学生感恩和朴素的心态
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得到越来越过于简单了,甚至达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的程度,使得孩子们觉得得到是应该的,不懂珍惜得到的一切。通过博物馆农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农民伯伯辛苦种下的粮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教育之恩。
3博物馆农耕文化教育的展望与思索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其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延续至今,并逐渐演化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代代相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博物馆作为教育人的重要场所,理应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博物馆农耕文化教育活动能够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中保持对祖辈生活记忆的留存和思想道德品格的坚守。
依托先农文化和农耕精神,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构建了框架。成为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能够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对小学实践活动与德育素质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为此,需要依据农耕精神,不断完善农耕文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发展,依托小学阶段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发展教学阶段教育中的农耕文化。
在博物馆还可以将农耕系列活动拓展开来。首先,博物馆农耕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比如建立体验农场,以“趣”为主题,分为“菜趣”“花趣”“树趣”三大区域:“菜趣”可以分为多块方桌地,学生们可以在这里种植大蒜、韭菜等蔬菜;“花趣”可以种植适合北方地区生长的各种花卉;“树趣”可以种植北方小型树木。其次,博物馆农耕文化进校园教学实践可以采取创意小种植等。学校在博物馆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后,可以领取一株植花架,带回学校教室种植,既培养了学生认识花草、养护花草的喜好,又装饰了校园。比如学校在博物馆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后可以回校转化为物化成果,包括观察体验日记、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学校可以组织评比和征文比赛,等到孩子小学毕业,在小学生涯中农耕体验活动的丰厚积淀和品格砥砺将会陪伴他们跨入新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丰富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使小学阶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农耕的乐趣,学到更多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培养学生注重科学,勤劳勇敢上进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景梅.浅谈农耕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2(7).
[2]黄自生.农村小学“农耕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