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逐渐普及,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育也受到学校越来越多的重视。美术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渗透有其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小学中高段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阐述了现阶段美育渗透措施中的不足,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渗透美育的措施。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美术教育;美育渗透
引言: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但如果学生只是通过学习一些绘画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显然这样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在小学中高段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渗透美学教育,全面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将美术教育渗透在美术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小学中高段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小学中高段这个时期是进行美育渗透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学生可能还不能理解经典的艺术作品,而过了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随着课业压力的上升也很难更轻松地接受美术教育。因此小学的中高段是接受美育渗透的最好时期。如果教师能在这个重要时期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教育,很可能将影响学生未来一生的美学水平。
二、小学中高段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措施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还是有一些不利于进行美育渗透的因素。例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或是单一的教学方法等。在全国小学美术课堂的广泛开展下,一些教师还是容易形成只看重形式教学的观念,因此降低了部分教学质量。例如,虽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会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完成相应的课题作业。但是却只看重作品完成度,而忽视了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艺术作品的共同探讨,或是容易站在教师过高的审美角度去随意批判学生们的艺术作业。各种原因共同导致了只注重教学形式的课堂很难真正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很难保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在这种类似机械化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也会对美术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与好奇心,这显然不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三、小学中高段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措施
(一)在教材中充分感受经典艺术作品的美
结合美术教材进行美育渗透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首先美术教材的编写便经过了各个专家学者们科学性、系统性的考量与打磨,其受众也是面向全体小学学生,以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审美水平、陶冶自己情操为主要目的。这也正是美育渗透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师们如果能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们在这些经过挑选的经典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发现美、感受美,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美育渗透措施[1]。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精美的邮票》中,学生们通过欣赏课本中各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邮票,便完成了对心灵的美育渗透。综上,通过课本进行美育渗透是一种基本但很有效的措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
(二)在课余活动中充分渗透美学教育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课后时间举行一些课余活动也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定期举行艺术节、美术展、主题手抄报等活动。在这些课余活动中,学生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执行力。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知识不同,学生在活动中会主动进行美学积累,并且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便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元宵彩灯。而教师也可以将这节课的内容结合元宵节组织成一次课余活动,让学生们自由组队完成彩灯,然后进行小组互评。学生们制作彩灯的过程可能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也可能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或是询问身边的家长。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学生们参与课余活动的过程便是美育不断渗透的过程。并且在这种方式中学生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2]。
(三)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渗透美育
在一些学校的美术课堂中纪律差也是美育渗透道路上的一个阻碍,而敢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便是提升美育渗透效率的一个有效措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在接受新鲜的技术化的事物时不知不觉地接受美育的渗透。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教师一个人传授固定知识时的单薄和疲劳,还能让学生在保持专注的过程中高效地吸收知识。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中,教师便可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充分感受版画的各种效果处理,在其中调动起了学生对版画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很好地起到了渗透美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教育中高段这个关键时期中,教师们在日常中应持续注重对学生们美术能力的全方面培养,重视美术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提升审美能力,提高美学趣味,增长情操与见识,逐步完成心灵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科君.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东京文学,2019,000(006):220-221.
[2]吴海燕.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00(007):P.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