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办学转变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类等应用型专业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单一化和形式化问题较突出,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的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项目+竞赛+共享+认证”四大核心实践教学模块的融合,构建“四元融合,协同驱动”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做强做实四大实践教学模块,使其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有效提升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在新培养模式的驱动下,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都取得十分显著成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现阶段的重要战略。 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要求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人才培养提出高要求。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1]。2019年1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深化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批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在高校应用型转型,“人工智能”和“产教融合”等背景下,如何使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既要区别于职业专科院校,又要区别于学术底蕴深厚“双一流”重点高校,关键在于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升电子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信息等工程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不少高校的电子类课程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都在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国内的相关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程人才培养宏观方向把控。如天津大学院士提出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二是利用具体实践教学改革来驱动工程人才培养,如南昌大学教授提出基于项目驱动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他对教学项目、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该教学模式在课程学习以及参与各级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等大赛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3]。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在《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探析》一文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参与指导的三维一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为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4]。重庆大学专家在《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一文中,分析了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着重探讨了高校在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训示范基地,建立校企“互利共赢”合作平台[5]。在国外,对电子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工程类人才, 岗位技能认证培训等方面研究。如德国学者提出“企业为主型的实践培养模式能最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并最大程度上训练工程师的社会和跨文化能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的未来需求”的结论[6],美国学者提出“高校与企业分学期交替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模式,并将批判性思维的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整合到本科生工程能力提升中”[7]。土耳其学者提出基于应用教学风格和行动学习的机制组合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8]。美国学者提出“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进行毕业技能认证实践模式”,建立了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9]。国外电子类实践教学模式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等,可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高校对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整性、多融合的方案,缺少比较全面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参考,尤其是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工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层面。所以,为了适应地方高校工程类教育转型的要求,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的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1 “四元融合,协同驱动”新模式的内涵和立脚点
由于地域、经费和各类校企平台实习基地等限制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在电子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岗位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紧跟高校转型步伐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前期对省内外各地方高校调研,本论文研究“项目+竞赛+共享+认证”四大核心实践教学模块的融合,构建“四元融合,协同驱动”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做强做实四大实践教学模块,使其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有效提升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具体的研究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2.“四元融合,协同驱动”新模式体系设计与实施
以高校电子类专业工程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现状为切入点,通过论证“项目驱动”、“赛教融合”、“技能认证”、“共享融合””四大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具体的方案设计,提出以工程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高校电子类专业“项目+竞赛+共享+认证”实践教学模式新观点。具体研究内容:
2.1 以项目为教学驱动载体,引入差异晋级型项目化教学新模式,并制定项目驱动教学定量化评价模型
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系列内容进行重构、优化与创新。研究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因材施教, 按项目完成度提供级别晋级机制,并研究实行已晋级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形成学生师徒制。并研究制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定量化评价模型,将项目式教学纳入实践课程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项目研究平台,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使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投身实际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2.2 以竞赛为依托,构建实战型赛教相融,衔接“互联网+双创”新模式,并制定赛教相融教学效果定量化监督评价模型
当前,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重要意义, 但竞赛本身不应是独立存在,是应该融于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赛内容的分析,并总结多年竞赛经验,研究在课程对接、设置课程小赛、创建竞赛班等方面进行实践改革,在日常教学中直接导入竞赛项目,构建实战型赛教相融新模式,并对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育更多的电子类创业项目,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同时研究建立赛教相融教学效果定量化监督评价模型。
2.3 研究共享式“校—企”相融联合培养有效运行机制,构建“产教”共同体联盟,制定校企共享合作契合度评价模型
在资源共享合作上,研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校-企”相融联合培养办学模式, 解决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操作性问题,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学生工程能力水平与企业需求一致。构建“产教”共同体联盟,使政府、高校、产业组织形成合力。同时研究制定对企业和高校参与合作意愿、态度、影响因素以及效果进行契合度定量化评价研究。通过搭建校企之间共享枢纽,企业可以将人才培养需求实时地反馈给高校,高校依据共享资源及时地进行有效教学改革。
2.4 研究开展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政校企融合的职业技能认证培训机制, 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
以核心技能认证为研究对象, 研究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政校企融合的职业技能认证培训机制。把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按企业岗位要求建设实际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并按企业岗位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形成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开展岗位认证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模式,实现校内学习内容、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就业岗位需求高度一致的目标,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基于“项目+竞赛+共享+认证”四个维度探索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四元融合,协同驱动”实践教学新模式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截止目前,学生已在国家和省级A类学科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同时,通过新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就业企业反馈,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肯定。总之,在教学与研究、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 2015(17).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3]谢建宏.基于项目驱动的传感器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0).
[4]蒋传健.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8.18 (7).
[5]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7.13(2).
[6]Morace,Effects of globalisation 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Germany – current and future dema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7,42(2).
[7]Karla,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5,6(2).
[8] Yavuzcan?and ?Damlan. Action Reflected and Project Based Combined Methodology for the Appropriate Comprehension of Mechanisms i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J],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17, 22(3).
[9]Webster and?Rustin,Industry Supplied CAD Curriculum: Case Study on Passing Certification Exams [J], Engineering Design Graphics Journal, 2017 ,82(1).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二批)(201902134010).
2018年台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崔跃利(1982.10-),男,浙江台州人,研究生,高级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