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半世纪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所减弱,但近年来随着《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播出,传统文化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阶段的教育,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教学方法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以及社团活动、班级管理等方面,相关专家学者还可以从更多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概述
(一)优秀传统文化
广义上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而言,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组织机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一种展现风貌、特质的文化,包含中国文学艺术、优秀文学经典、人文风俗、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等一系列文化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为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教育工作者利用各种方法、实物,科学系统地对学前儿童的大脑进行相应刺激,以使其大脑各方面功能得到不断完善而开展的教育。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而学前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质的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学前教育成为全球未来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众多国家将学前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不断改革创新,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也逐步提高了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这也呼唤和推动着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共识。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学前儿童的各方面素质,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仁、义、礼、智等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有助于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各种受益终身的良好性格,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等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了诸多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开发及创新应用。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行业并没有很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短期的教学效果,而疏忽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多数教师、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功能更是了解甚微,鲜有人们会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儿童学前教育中,由此造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整个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缺失。这种缺失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会造成学前教育内容单一、缺乏深度,进而影响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关注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应用,丰富教育内容,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渗透传统文化
幼儿的语言、意识、情感等都处于首次关键发展期,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契机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教师及时发现这些契机并施以影响,教育成效往往会原发而持久。传统文化取道“清泉石上流”之韵和“明月松间照”之怀,其“返景入深林”的特质,恰恰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是通过传统来映照现实,以史鉴今,又是摇开镜头,通过陌生化的人和事激起孩子思索的乐趣,都为学会接触、评价与判断,两种不失为是殊途同归。幼儿缺乏自信时,教师可以讲讲“毛遂自荐”的故事,关切幼儿个体的信心和能力;幼儿之间发生争抢和矛盾,“孔融让梨”的启示便有了用武之地,有助于解决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伦理秩序;生动的故事载体使得实现这些历史典故的价值导向不再刻意,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则使得这些价值导向传递到行为领域不再艰难。另外,适时在园内组织民俗或民间文化体验活动,使幼儿置身其中,也能及早培养其对本的文化认同感。化教育于无形,在增长见识、修养心性、历练能力方面,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十足的开掘空间。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彰显传统文化
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基本组成部分,然而现行幼儿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从准备、实施到反思,完整却不完善,形式有余而内容不足。即使是直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也只是生搬硬套,不过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终是貌合神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不仅形貌毕肖,还要得其神髓。然后才能融会贯通,运化自如。活动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文化树人的主张,突出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功能;活动过程的设计上,要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听、看、赏、演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延伸的设想上,大力发挥经验迁移、行为实践的作用,打破时空限制,让孩子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激发孩子对于文化的想象,培养孩子对传统价值的认同。立足时代,从传统资源中发掘活动素材,融入新元素、丰富新路径,势必使教学不空,传统不失。
(三)着意形成家园合力,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诵读经典,在文学渗透中体会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蒙养作品一直在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创设舒适静谧的家庭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美好的氛围中养成爱诵读的良好习惯,经典文学的意义也会在幼儿的生命历程中缓慢释放。其次,参与实践,于身体力行中感悟传统。家庭应经常自觉加入或响应性参与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中去,努力创造现实条件让幼儿接触、理解并尊重和保护传统。如在端午节时记住粽子、艾草的味道,追怀华夏的高洁情操;在重阳节时登高望远、赏菊吟秋,并学会敬老、孝老;中秋带领幼儿对月思乡,逐渐领悟家的意义等。再次,注重亲子关系,在游戏中发扬传统。游戏能够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取决于它顺应了游戏是幼儿学习主要渠道的自然规律。因此,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设计中调动大量的游戏资源,以供应孩子们的快乐需求,并借助满足期待的方式植入教育内容。为配合教师的游戏教学,家庭可自行组织游戏活动,拓展游戏种类,如利用成语接龙的形式在帮助孩子了解成语故事的基础上积累文学常识;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走进历史故事,走进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以激发孩子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
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俗话说“三岁看老”,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成长、道德认识、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珍贵财富和精神宝库,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学前教育提供充足理论教学材料和实践教学实施载体。
参考文献
[1]翟晓云.浅谈传统文化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41-42.
[2]孟亭含.学前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9):258-259.
[3]褚晓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J].黄河之声,2016(10):46.
【作者简介】姓名:刘孟琴 出生年月:1990年11月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 学历:本科 职称:十一级,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