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学业拖延的关系综述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1期   作者:1郝琦琦 2吕艳朋
[导读] 如今的智能手机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为,小学生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比往更为突出
        摘要:如今的智能手机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为,小学生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比往更为突出。但我国目前针对小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小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研究。为此本研究调查高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和特点,为今后手机依赖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从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两方面探讨它们与学业拖延的关系,丰富了小学生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为干预小学生学业拖延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学业拖延;关系综述
        1手机依赖的概述
        1.1手机依赖的概念
        关于手机依赖的概念,目前为止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手机依赖又被称为手机焦虑、手机成瘾、手机综合征等。目前,国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强调心理和行为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切入:
        1.1.1从手机过使用过度的角度。日本学者Satoko Ezoe、Toda和Yoshimura 等(2009)认为手机依赖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手机。
        1.1.2从手机依赖对身心危害的角度。手机依赖被认为是一种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Dong、Park 和 Kim (2016)的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Yen和 Chen (2009)认为手机依赖会引发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抑郁等心理症状。
        1.1.3从手机依赖多方面影响的角度。Choliz(2012)从五个维度对手机依赖进行了界定:手机依赖表现在产生高额经济支出,引发人际交往问题,引起情绪波动,妨碍日常活动,同时渴望更换新型手机。新西兰学者 A Vacaru et al(2014)等则把手机依赖定义为因为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体现在身体、社会、心理三个维度。
        国内学者对手机依赖的定义,多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来进行。
        其中师建国等(2009)从医学视角将其定义为个体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屠斌斌、章俊龙和姜伊素(2010)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对手机产生痴迷,并伴随产生强烈的需求感及依赖感的心理与行为。
        宫佳奇和任玮(2009)从社会学视角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疾病,主要是个体对手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的传统功能的依赖。
        通过以上关于手机依赖界定的国内外文献分析可知,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对手机依赖进行了界定。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可以理解为,个体沉迷于手机的时间过长,而且难以自拔,从而导致心理不适、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
        1.2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2.1年龄和年级
        年龄和年级是常见的国内外手机依赖影响因素。一项来自韩国1.06万户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2016)显示,智能手机成瘾按年龄来分,10~19岁和20~30岁分别占比为18.4%和13.6%,手机依赖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大学生。Chrisoph(2011)等的研究也证实了年轻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因手机使用产生的相关问题困扰。
        1.2.2性别
        性别差异是手机依赖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Snchez Martínez(2009)的研究报道了马德里高中生的手机依赖率,其中男生为13%,女生为26.1%;Choliz(2012)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女孩比男孩手机依赖的程度更高;陈秀清(2014)、黄海(2014)等研究表明,女生在关系卷入、人际疏离、心理和生理反应等方面得分较男生高。与此相反的是,Dafna(2005)、杨莉(2017)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有更严重手机依赖倾向。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表明,男生在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失控性等方面得分高于女生。而与前两种观点都不同的是,Mizuk(2005)、赵林萍(2012)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可能与随时代的进步,性别差异逐步减少,手机依赖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关。
        1.2.3其他变量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格特质、自尊、孤独感、生活方式、睡眠等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Bianchi(2005)等的研究发现,性格外向、神经质与手机成瘾行为呈正相关,即外倾性性格的人更容易受手机依赖的困扰,神经质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手机依赖。该观点在Satoko(2009)和Christoph (2011)等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国内也有与其相似的研究,如黄海(2013)等的研究显示,神经质、严谨性与手机依赖存在相关性,同时神经质与严谨性能有效预测手机依赖。而与之不同的是,孙玲(2011)等的研究表明内外向性格并不是手机依赖行为的决定性人格因素。金桂花(2019)的研究显示,小学生的手机依赖与自我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抑郁成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年龄和年级、性别、其他变量都对手机依赖有一定的影响,均为国内外手机依赖成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提出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指明了思路和方向。
        2 自我控制
        2.1 自我控制的概念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近20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有关自我控制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有达成统一的看法,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以下几种常被学者引用和认可。
        Muraven 和 Baumeister(2000)提出,自我控制指个体主动克服冲动、抑制欲望和调控自身行为,以利于长远目标实现的能力。
        Fujita(2011)提出,自我控制是指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上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帮助个体优先考虑长期的目标追求,而非对短期的目标追求。
        国内学者杨丽珠和宋辉(2012)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控制,个体主动确定目标,不依靠外界监督,抵抗诱惑,抑制冲动,延迟满足,控制自身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王红姣(2003)提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身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调节、管理的能力。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不同界定,可以总结出如下:
        (1)自我控制是个体的自主行为,强调主动调节和改变自身行为,而不是来自外界监督和干涉。
        (2)自我控制的目的是调整自身行为以利于实现长远目标,使其符合个人价值或社会期望。
        2.2 小学生自我控制发展特点的研究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在多个维度上都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且发展水平显现出男女差异,多个维度上女孩的发展水平高于男孩。
        2.3 自我控制的测量
        近年来,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逐渐增多,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创造出了适用性不同的量表。由文献综述看出,国内外学术领域在自我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相关文献研究中,较多集中于对幼儿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内容为自我控制的维度结构、类型和发展特点等,尤其针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以及如何培养等方面的探究。在自我控制结构研究中,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自我控制的内在含义,形成了各自的不同的阐述。在研究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方面,幼儿阶段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年龄特点沿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而小学生自我控制在性别方面的发展有一致性结果。
        3学业拖延
        3.1学业拖延的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概括,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共同点:行动是否出现延迟、是否出现消极情绪、是否涉及自我认知。本研究中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因此采用 Steel(2007)关于学业拖延的界定,尽管个体知道拖延的后果是糟糕的,但仍然选择推迟完成任务的一种行为。
        3.2小学生学业拖延研究现状
        研究表明,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业拖延行为,但拖延程度不高,长期拖延的学生只占少数;学业拖延具有性别差异,但结论具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男生的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女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奠基时期,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性和良好习惯的塑型期。因此长期的拖延会让小学生体验到内疚、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长期拖延会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就感,形成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面对困难,他们容易退缩,不求进取,不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4手机依赖、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现状
        4.1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
        在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中,李宗波等(2017)在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表明,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呈现显著负相关。张潮、翟琳和王畅(2017)研究得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能够负向预测自我控制,手机依赖的个体伴随着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张冰等(2019)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对自我控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手机成瘾可降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4.2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
        Phillips 等人(2005)从人格因素方面研究手机依赖调查后发现,外向型与低自尊人格特征对个体的手机依赖程度具有预测作用,在电子时代,外向人格个人更倾向于利用手机来进行人际关系的往来,低自尊的大学生逃避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压力,依赖手机,出现学业拖延的情况就易发生。
        2009 年印度议员古尔吉特·辛格调查了解学生使用手机对其学习任务以及时间计划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提出议案建议学校教学楼可屏蔽信号来阻止学生上课频繁使用手机影响学业的失当行为,联邦院赞成运用立法方式来教导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手机。
        冀嘉嘉等人(2014)进行了手机依赖、学业拖延与主观幸福感三因素的调研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水平对学业拖延行为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手机依赖严重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学业拖延行为。
        潘婷婷和苏菲(2016)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对学业拖延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越强,主观幸福感越低,但学业拖延程度却越高。
        4.3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
        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中,Ferrari 等(1995)的研究表明,拖延是个体自我控制失败的一种表现。陈保华(2007)和陈贵等人(2012)发现,自我控制力差是我国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我控制可以负向预测学业拖延(丁海龙, 赵立强, 2012; 赵红艳,2012)。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对个体进行自我控制训练可以减少其学业拖延行为。有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推测,即通过自我控制训练可以减少个体的学业拖延行为(Ziesat, 1978; 王亚琳, 2014; 王洋, 2016)。
        5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自我控制与学业成绩,两两之间的关系已得到诸多研究的证实,但目前心理学领域缺乏小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学业拖延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因此,本文研究高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学业拖延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自我控制是否在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秀清.(2014).“90 后”高职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4(6):30-31
        [2]陈保华.(2007).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3]丁相玲,祖静,张向葵.(2018).抑制控制训练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心理与行为研究,v.16(03),56-62.
[4]方乐乐,孙岩,杨丽珠.(2016).幼儿自我控制纵向发展特点.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16:262-263.
[5]郭春涵.(2018).心理弹性对地方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陕西教育(高教), (07):75-76.
[6]宫佳奇,任玮.(2009). 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 新闻世界, (10),141-142.
[7]Aitken, M. E. (1982). A personality profil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rocrastinat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