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1期   作者:潘庆贤
[导读] 感恩是一种哲学素养的体现,也是中华儿女应该遵守的传统美德
        摘要:感恩是一种哲学素养的体现,也是中华儿女应该遵守的传统美德。如今,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十分普遍,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要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是当代教师的主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
关键词:感恩;教育;教学影响
        小学语文是培育学生品德的重点学科,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育。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课本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实践到课本和生活中,以此来和学生们达到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爱人。
        一、小学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之恩
        在日常学习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条件,都是大自然给予的。维持我们生命的水资源、壮丽秀美的山川和生活中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感恩自然的赐予,爱护周边环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围绕自然环保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此类课文进行感恩教育[1]。例如:《浅滩里的小鱼》这篇课文中,围绕一个小男孩救小鱼展开描写,搁浅的小鱼激发了小男孩的同情心,于是小男孩毫不犹豫地选择救助小鱼。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到: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资源,我们要敬畏生命,感恩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风景照片,在课上进行赏析。带领学生们学会垃圾分类,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感恩教育,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情怀。
        (二)父母之恩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我们无以为报。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体贴父母,尊敬长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社会之恩
        除了要感恩自然和父母,孩子也会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教师之恩
        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见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懂得教师之恩。
        (五)祖国之恩
        作为中华儿女,是祖国给了我们如今安定的生活,中华文化的底蕴丰富,培养出无数英才。在低年级的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自己是中国人,上学期间要戴红领巾、会唱国歌和认识国旗,通过感恩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
        二、小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
        (一)在语文课本中挖掘感恩素材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是饱含深情的,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离不开作者情感的表达。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感恩的例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辅佐后主刘禅,只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三字经中写道“香九龄,能温习”。黄香九岁就知道感激父母,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床榻;孔融四岁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吃。这些都是十分鲜明的感恩的例子。例如:小学课文中《背影》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并未用华丽的辞藻来描写父亲,只是四次向我们展示了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虽然只字未提“感恩”和“愧疚”。却在一字一句中让学生感受到了他对父亲的愧疚心理,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父爱。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可以对学生引导,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的父亲,回忆自己的父亲做过什么事情让学生感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捕捉课文的重点和深入课文,利用课文进行感情培养、适度感化学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和事物充满感激,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感情世界,在感化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3]。
        (二)用多种方法培养感恩意识
        1.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文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许多课文需要带入感情进行朗读,才能把作品中的情境再次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可以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对《刘胡兰》这篇课文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或者扮演角色,来体会当时刘胡兰就义之前的英勇行为,从而达到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新的认识。在朗读文章时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教师通过选择和课堂情境相适应的背景音乐来配合学生的朗读。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电影片段或者视频短片来和课文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母亲和孩子日常的生活片段,片段中可以有这些情境:上学之前母亲的叮嘱、外出时母亲的一个个电话、深夜母亲帮我们盖上被子……这些都是平时最容易忽略的爱。教师通过视频短片的播放,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感情再来阅读课文,解文章中的作者是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来写的自己的母亲。通过对多媒体媒介的方式,学生对和课文之间达到了情感共鸣,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感恩心理得到升华。
        3.除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也能帮学生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片段或者感悟进行创作。有许多文章耐人寻味、欲言又止的描写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作者的思路用作文的形式展开联想,来进行想象创作。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感恩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社会实践,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协作意识和开朗的性格,对培养孩子感恩意识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开展符合孩子爱好和性格的课外活动,走出课堂让感恩教育实践到生活中。学校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以 “感恩”为主题进行宣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真正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4]。
        (四)创造良好环境,强化感恩教育
        单纯的课本上的内容不足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就要在学生身边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氛围。因此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增加文化长廊或者宣传标语,以“感恩”为主题,使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感恩教育的踪迹。在宣传栏、文化栏中可以放入优秀的感恩案例,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感恩人物,在榜样的作用下促进感恩教育的培养。
        三、结论
        感恩是人类具有的美好品格,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多媒体教学形式逐渐走入课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它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实践来加强学生的情感,把感恩教育融入到知识教学和日常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田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J]. 读写算, 2018,  (22):29-29.
[2]赵克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 语文课内外, 2019, (4):268-268.
[3]周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 读书文摘(中), 2019(1):80-80.
[4]陈知青.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 (6):179-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