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1期   作者:穆艳旭
[导读] 互联网虚拟空间对于现实制度认同会有影响,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环境
        摘要:互联网虚拟空间对于现实制度认同会有影响,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环境,大学生个人隐私安全受到威胁,怎样全面理解和认识大数据技术还需加强研究。从大数据技术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供科学方式提高大数据获得的准确性,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进行研究创新,健全有关的制度体系,实现大数据应用软件的进一步规范化,有效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合力实现有关数据的共享。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信息技术层面不断革新的成果,成为推动世界先进技术不断产生的重要武器。高校作为知识集中程度最高、互联网技术应用最普及、思想活跃度最高的场所,其教学方法以及管理创新等内容都受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影响。怎样借助大数据技术研究判断大学生思想教育状况,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目的性、有效性,已成为当下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才可以有效预判大学生的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的变化
        大数据普遍运用的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数据不仅总量大、复杂度高,而且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大数据技术打破了校园内部环境与外部社会环境的隔离局面,大学生活朝着多样性、开发性的方向发展,社会中不少焦点话题,比如大学生就业、反腐肃贪、食品卫生、贫富差距等热点内容,借助互联网渠道迅速扩散、辐射,而且会快速传播至大学生中并对学生的思想状态造成影响。其次,掌控较为困难。网络信息总量以几何级数不断增多,网络信息地域上不受国别限制,怎样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都还比较困难。另外大数据还具备多样性、多源性、开放性等特征,导致大学生接收数据更加简捷、自由。与之对比,传统课堂教学中采用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缺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课堂氛围较为枯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变化
        大数据为学生认识自身以及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得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不同角度的网络信息,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另外,大数据中包含了巨量的数据,会导致理性判断不足的大学生产生迷失感,极易出现信息焦虑、信息疲劳、信息依赖等消极情感,造成大学生在大数据中找不到方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直接交流的目的。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可以快速、实时的采集于学生思想状态有关的各类信息。另一方面,教育的主导作用出现了转变。当前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群体,相比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具备更强的应用网络或者移动网络查找信息数据的能力,另外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环境之中,对于是非曲直形成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度,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不小的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化
        当前时期,大学生手机的保有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借助手机登录移动网络已变成日常行为之一。无线网络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沟通、休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能够实时查阅、发布、传播文字类以及图片类的所有信息。另外他们的用卡、消费、吃饭、上网、坐车、交流、视频等行为信息都讲以数据化的方式被记录,这些数据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随着大学生个人行为的增加而不断累积、改变。

这类复杂多变的数据信息中,汇集了不少能够体现学生观念、情绪、价值观改变情况以及社会交往行为的重要内容,这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实时掌握大学生的真正观念、需要、想法,并按照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可能产生的思想矛盾开展有计划的指导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保障。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伦理原则与道德责任优先
        一旦大数据对于社会的全景敞视展示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借助大数据技术展现宏观角度大众的思想状况、行为特征,以及他们与社会、与个体间的关联。对于高校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贯彻客观公平性和大众利益优先、隐私保护等伦理观,防止对个人隐私过多窥探,贯彻伦理自治的观念,不因为个人私利而滥用科技手段;充分考虑所有科技手段的真正价值以及会造成社会影响;谨慎展开影响效果不缺的科学活动,信息使用不当由多种因素造成,禁止采集信息不是处理方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强化信息使用过程中的伦理以及道德责任心,建立科学、合理的信心运用观念,全面了解大数据的正反效果,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大数据思维意识培养先行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先达到个人观念的现代化。在大数据技术普遍运用的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首先培育教师团队的大数据观念,进行专门的培训是必要环节。一方面,当前的教师队伍要加强自主学习,充分掌握大数据知识,自主投入定量分析的研究中去,以此为前提加深对大数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思政教师队伍的组成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招聘部分具有工科学历的硕士、博士加入团队,从而促使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符合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思政教育工作关强调细节工作,关注情感的渗透,需要借助思政教育者的细致化工作达到这一目标,不管“大数据”的影响力有多大,也无法取代真实感情以及现实榜样的引导作用。若单纯凭借大数据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将丧失其独特性以及应收获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与服务功能的强化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的作用,而不只是依靠工具,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强化大众对于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转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要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大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理性判断的能力。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从这种方法着手,借助对收集到的课堂、课件等数据信息,校园图书馆思政方面书籍的订阅、电子书籍的阅览状况,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查阅、关注、讨论等信息的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热议的话题,详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电子图书中哪些内容的教学效果更好,哪些内容对于学生不具吸引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哪些内容存在困惑。应该将大数据量化分析与教师经验融合,做出预判,并根据判断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参考文献或者课堂教学实践,这有利于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广泛应用的时代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师要全面、有效的理解大数据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的新机会,强化自身的数据思维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努力克服各个层面的困难,有效提升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促进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秀云.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2]康安娜.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国际公关,2020(06):44-45.
        [3]孙凤兰,高媛. 大数据时代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02):105-107+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