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期   作者:周婧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讲究科学性,更强调创造性,着力创造良好的育人方法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讲究科学性,更强调创造性,着力创造良好的育人方法,使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从学习数学中提升自身的素质,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鉴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当前这一方面的工作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失,但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清晰认知当前的不足,切实采用上述诸方面的策略,那么基于深度学习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探究工作必定未来可期。
1遵循认识规律,优化教学设计
        1.1建构初始阶段的教学设计
        数学概念教育大多属于这个阶段。众所周知, 概念教学特别是起始概念对于教师来说比较难教, 它是知识的起点。学龄儿童的抽象思维一般是比较差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尽量直观地把数学中的抽象概念转变成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且能完全理解的一种数学事实。教师要按照“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2建构发展阶段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 如小学100 以内加法和多位数加减法, 万以内的读写和多位数读写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等等。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迁移规律和同化原理组织教学, 同时向学生展现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各种关系。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种比较异同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能够使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向外扩展延伸[1]。
2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与巩固,提升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不同于一般的讲授教学和习题巩固,思维导图的教学运用和巩固提升更加注重小学生思维方面的提升和进步,其对于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对于基于深入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意义深远。具体说来,数学教师要从两方面出发使思维导图切实发挥功用。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比如教师在进行“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不同图形的面积公式加以整理和罗列,使小学生在进行例题学习和具体公式记忆时能够有据可依,这不仅简化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更有助于小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课堂学习成效,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数学课堂巩固工作。传统的数学巩固课堂,学生们往往要重新进行教材的温习,习题的再解,这样的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不少学生会以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记忆和思考,其本身的数学能力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思维导图有简明的知识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章节的主要知识内容。
3细节入手,激发学生问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性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就要善于从细节入手,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在细节的探究中找寻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这一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硬纸板让学生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一图形展开裁剪。通过图形的裁剪,让学生进行手工拼接,在图形的演变教学中,使得学生找寻图形之间的关联,在动手探索中让学生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b÷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进行推导。通过对图形细节的观察,分析实现学生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图形的拼接中得到数学规律的掌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可以在自主探索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4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4.1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迁移
        实现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形成“双基”的基础上,向知识的迁移层面深入。那么,如何设计生活情境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这个情境呢? 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教学时,一般会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做巩固练习或简单介绍一些平均数的应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其应用性, 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自己研究和讨论。
        比如,可以介绍国家制定政策中使用平均数的实例,最典型的应用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儿童免票的标准:130 厘米。这个身高标准其实就是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身高。再介绍这个标准其实是调整过的, 以前的儿童免票标准是120 厘米, 调整的依据就是儿童平均身高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体现:用平均身高代表学龄前儿童的一般水平。还可以让学生讨论:“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标准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怎样改进? ”学生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3]。
        4.2学科知识情境中的迁移
        学科知识情境包括数学学科情境和其他学科情境,其他学科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皆是,尤其是科学情境。这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建立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比如,语文学科中也有可以应用数学知识的场景。教学四年级“可能性”,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吗?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来评价一下这个人和这件事吗? ”。有的学生说:“这个人把可能性很小的事当作可能性很大甚至一定会发生的事,很愚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人的数学学得不好,不能正确判断事情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才会干出这样的傻事儿。”这种将数学知识与寓言故事相关联的方式比让学生单纯地做几道有关可能性的判断题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4]。
5培养概括能力与思考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概括能力与思考能力便是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撬动更大可能的优质工具.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只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数学思维的一种延伸,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真实意义。
        例如,在学习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数学知识后,教师要将“分类”这一数学概念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类的意义并找出生活中进行分类的现象.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即让其在回家后将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并写出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就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的真实道理,并进一步深刻感受数学知识的次序性. 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前期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书包中的物品暂时全部都放置在桌面上,并进行物品乱序,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物品归类. 在进行完该操作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让其讲解自身经历下的能够快速进行分类的技巧与策略,并表达自身对分类的看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和运用注意规律,大力发展有意注意,控制和调节无意注意,使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总之,学生素质的培养,根基还是在教育教学,数学教师只有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抓起,才能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宦丽娟.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31):32-33.
[2] 陈建洪.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3):67-69.
[3]黄传侠.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之我见[J].读写算( 教师版) : 素质教育论坛,2012( 15) : 27 - 28.
[4]李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J].河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
[5]张桂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