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设置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建议”等栏目,这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最佳的素材,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而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素材,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高中生历史学习的情况。在高三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老师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会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记忆上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哪怕学生记住了相應的知识点,他们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运用,无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简单的分析一下高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二、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深入钻研教材,确定重难点,选择教学的切入口,问题力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提高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敏锐的洞察力,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违心、不惟上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上的批评精神。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以前的教学中很怕学生的质疑会打乱我的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耽误教学进程,所以不情愿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获取知识,无法获得创新思维。现在,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安排质疑时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多思善问”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内或现实生活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育,向“主体教育式”转变。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在探究中那种“违反常识”的思考和提问、在讨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种肯定、引导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五、给学生展现的平台
学生能够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在笔者看来,也是一种能力。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培养学生获取资源的能力,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质疑,也是,学生成为会学型学习者的突破方法之一。因此,在思想方面,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使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创新的真正内涵。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要盲从一切,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形成自我认识。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行为方面,教师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开设更多的历史实践课,成立“历史小讲堂”“历史讨论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历史小讲师”,让他们走上讲台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历史观点。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创新能力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针对这些目标,教师应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克服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机械化的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养成。
参考文献:
[1]曹静.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华少年,2017(35).
[2]林法煌.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亚太教育,2015(15).
[3]李东牛.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5,(11).
[4]张洪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5,(49).
[5]黄子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