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使学校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新的要求,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的改革下,音乐教学方面逐渐获得学校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其中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到重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鉴于此,本文对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旋律;音乐节奏;音乐欣赏
引言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体态律动可以有效融合学生身体动作与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领悟作品情感,不论是对学生的节奏训练,还是对音乐曲调的学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力,并且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一、体态律动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明确了当代学生应该掌握的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质。一直以来,音乐课堂都以“副科”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教师与学生都缺少对音乐课堂的重视,有时还会将音乐课让位给主科。但随着我国核心素质教育理念的深人,音乐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被开发出来,因此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自我教学理念,融合体态律动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出更加髙质量、高水平的视听环境。体态律动教学模式衍生于瑞典音乐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念,通俗地来说就是配合音乐完成的一种舞蹈律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念主张将学生的身体视为“乐器”的转化,配合旋律来做出动作,随着动作变得激烈、舒缓、平和,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自身的理解。此类舞蹈表演多半为集体运动式,动作简单、重复性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音乐的旋律。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十分常见,新课改背景下,音乐课堂承担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音乐鉴赏与基础知识讲解,更需要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教育。
二、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中应用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首音乐子不同的学生耳朵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虽然体态律动教学法提及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只是让学生认识到了体态律动的趣味性,具体如何表现还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掌握。在教师给予的广阔表现空间当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动动手、动动脚,还进行了动作的组合,形成一段“舞蹈”。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一首歌曲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时候还有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所以,学生无法独自用身体完成歌曲的表演,这时就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分析、安排、练习、合作等步骤,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沟通和交流,彼此之间的了解不断加深,也进一步理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精神。
三、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中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态律动教学法营造了一种活泼的音乐教学氛围,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过于单调,而体态律动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下能大大降低学习压力带来的精神负担,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例如在欣赏《走走停停》这首歌时,可以让学生都站起来,并在书桌之间的走廊中站着,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走停停,经过简单的练习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首歌曲背后的节奏,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场小组之间的竞赛,看一看那个小组走得最整齐,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其他同学再走动的时候敲一敲桌面,这样就能完全调动整个班级的活力,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魅力,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律动教学与课程内容要匹配
律动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体现和表达抽象音乐。对于仍处于直观了解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采用律动教学会让其学习抽象化的音乐更容易。由于音乐课堂学习注重实践,因此律动教学可以很好的将音乐教育与节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放松和享受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合理的安排课程,提高课堂效率。
(三)增强鉴赏能力
相比较于其他学科来说,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也就是常说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音乐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听觉带给人们艺术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只靠听觉,那么课程内容就相对枯燥,因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效果,教师就需要开发更多的教学手段,其中律动舞蹈就是效果较好的教学手段,其能够将听觉艺术与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结合起来,确保音乐学习的可视化,这样学生感知音乐作品也更加直观,传统的音乐课堂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等动作,来感受歌曲的节奏。通过体态律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曲的节奏特点,体会到歌曲所传达的激昂的情绪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教师用手势进行指挥,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来控制指挥的动作幅度,对于感情色彩浓烈,激昂、慷慨的歌曲要加大指挥动作幅度,对于感情色彩忧伤、安静的歌曲,要减小动作幅度,让学生能够从教室的肢体语言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所传达的感情。
(四)加强情感理解
目前我国小学生平均年龄为6-12岁,共情能力、音乐素养、情感理解力都比较薄弱,在音乐课堂上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很难理解一些复杂情感的作品内容。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学会基本的旋律鉴赏,更需要从深层次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根据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念,学生可以借助律动舞蹈动作,充分协调起四肢,将动作与音乐自然而然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仅凸显了律动的价值,同时也能减少学生学习音乐作品时的难度,律动与音乐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驱动学生不断提髙自我能力。例如:在学习花城版课程《在农场里》的时候,会有很多学生记不住是哪些动物,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给学生安排一些模仿动物行走的动作,这些动作不仅仅简单,同时还能起到节拍的作用。
(五)利用体态律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是区分不同音乐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能够提升学生读不同类型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建立。音乐的节奏有多种类型,有气势磅礴的快节奏,有柔和抒情的慢节奏,有威严雅致的节奏,有轻松简单的节奏,每一种节奏中所蕴含的都是不同作者的内心情绪与思想感情。不同的节奏代表着不同的情绪,例如《命运交响曲》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坚毅,民族音乐中对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节奏的不同来进行不同频率的肢体运动,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让学生加深对音乐节奏的认知。
结束语
音乐教育家Dalcroz强调,音乐课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不仅要唤醒孩子对音乐学习的需求,而且要唤醒孩子的音乐直觉。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感的起伏定期进行节奏练习,可以在唤醒小学生的音乐意识的同时,让小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动态去表达音乐,从而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其更好的进步,达到音乐性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小磊.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J].北方音乐,2019,39(24):178-179.
[2]史霁.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9(31):79-80.
[3]王琳琳.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31-32.
[4]张海韵.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戏剧之家,2019(32):196.
[5]林阿芳.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3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