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以广元市Y社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期   作者:胡 玉
[导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付悦认为随着城镇化迅速的发展使得城市边缘形成的新型社区,文化的冲突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新市民”与城市原有居民社会冲突不断,社会治理存在困难。[1]2020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城市更宜业更宜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对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有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广元市Y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模式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存在可行性及实践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一、广元市Y社区基本情况
        (一)城镇化现状。P村原有 3个自然村,9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0 户,现有常住人口11000 人,外来人口近 6000人。2009 年起,P村实行“村转居”,为整体搬迁。小区一期工程于 2010 年完工,二期工程于 2012 年完工,整村居民完成搬迁。目前,P村与X社区合并,已改为Y社区,辖区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7个居民小区,总人口3万余人。Y社区是广元市第一个拆迁安置统建还房社区,小区中居住的居民多数为原 p村村民、X社区居民,还有一部外来务工人员入住。
        (二)社区治理存在的难题
        1.人口素质问题。Y社区居民构成为原有社区居民、“新市民”(“村转居”、外来务工人员简称“新市民”)。长期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差异,受文化和环境影响,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适应城市生活产生冲突,致使“新市民”人口素质偏低。例如在生活中表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卫生习惯,在文化涵养上表现在言语粗俗、知识局限。虽然“新市民”进了城,却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陈规陋习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2.社会适应问题。Y社区“新市民”在居住方式上农民从自建独立房屋换成集中商品高楼;在职业状态上农民从自给自足到失地自谋生计;在子女受教育权利上存在教育资源非均等化;在邻里关系上农民重“地缘血亲”到人际关系淡漠化。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新市民”适应城市生活的障碍,社会治理亟待解决“新市民”进城后的社会适应问题。
        二、社区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在广元市Y社区的实践探索
社区教育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2]李渭认为社会工作与社区教育共性之处:都服务于社会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二者的重合性与社区教育主体的多元性给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3]2015年11月,广元市社区大学在Y社区挂牌社区教育学习中心,成为全市首批建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之一。同时,Y社区按照《广元市利州区“十三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在社区内设置了社会工作服务站(简称社工服务站)。在广元市社区大学指导下Y社区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引导居民广泛参与、挖掘居民骨干、整合资源,提升“新市民”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提高人力资本、提供教育支持、促进Y社区“新市民”新型城镇化的社会融入度,提升了Y社区治理水平。
        (一)培育社区骨干,提供多元化教育。为帮助“新市民”群体尽快适应新型城镇化,Y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将社工站融合社区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团体工作方法,通过走访、摸排“新市民”的需求,按需制定课程教学内容,聘请各行各业专家进行授课,引导居民广泛参与,提高居民的参与率。Y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广泛,从青少年的“四点半课堂”、中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老年人的居家康养讲座,涵盖各个年龄阶段,既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的教育功能,又帮助居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社会工作目标。
        (二)提升居民能力,重建社会关系网络。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在转移人口过程中,因原有的文化环境与现居住地存在差异,“新市民”与原有居民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上产生冲突。社区教育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社区文化等一列学习活动,搭建“人人、时时、处处”学习交流平台,提供彼此了解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文化的融合,提高全体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同时,社工服务站的社会工作者在与“新市民”群体接触中,积极示范城市人的生活态度、言行方式,帮助居民学习观察、交流、表达的技巧,提高“新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增强“新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情感支持。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提高Y社区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Y社区以广元市社区大学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指导机构,社会工作充分融合,形成多元化社区教育主体、多个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例如节日活动“三八”趣味活动、亲子活动、老人集体生日、寒暑假夏令营等活动以及周末为社区留守儿童开展社区志愿者义务补习活动等。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中,通过社工带领义工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两工互动”协同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Y社区先后被命名为第二批依法治市示范社区、第七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具有介入社区教育的可行性,Y社区案例提供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实践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治理难度增大,笔者从社区教育、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模式,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解决“新市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化发展成果。城镇化涉及到城市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城乡差异化带来了社区教育差异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统筹城乡社区教育资源,按需制定课程计划,做好城乡课程资源衔接,达到各层次社区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中,社会工作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沟通、控制与评估过程等专业流程,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建立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长效机制。例如在按需指定课程中,社会工作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新市民”的学习需求;在评估反馈阶段,社会工作及时收集居民参与学习感受,协助社区教育机构做好评估工作。
        (二)注重整合资源,创造社区教育转型发展条件
叶忠海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完成人的三大转变:表层的户籍、生活方式、居住方式;深层的心理方式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意向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4]新型城镇化带给社区教育挑战和机遇,社区教育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适应变化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帮助“新市民”进城,实现社区教育转型发展。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鼓励社区教育有偿服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从“新市民”挖掘培养社区骨干、社区志愿者,提升“新市民”参与社区事务能力和意识,建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善于搭建辖区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与社区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工作关注社会政策研究,争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规章。社会工作发挥发展筹措资源的能力,发挥资源最大效益,促进社区教育转型发展。
        (三)创建学习型社区,引领社区教育走向居民自治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社区教育承担的“化人”的重任,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市民”人口素质,实现居民自治。社会工作以居民为中心,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兼顾到“新市民”中的弱势群体学习需求,切入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地区发展模式等理论,深入宣传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社会工作协助社区教育通过道德法制、职业技能、康养讲座、文娱休闲等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升“新市民”的自治能力,实现居民自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Y社区案例,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让城市更宜业更宜居。
注释:此论文为广元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度社区教育科研一般课题的科研成果,课题名称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 以广元市 Y 社区为例》(课题编号:KTZSB2020009Z)
  【参考文献】   
[1]付悦.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探析: 知识经济[J].2019(1):(6-7).
[2]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模式初探:内蒙古电大学刊[J]. 内蒙古电大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社,2017(2):(27—30).
[4]叶忠海,张永,马丽华,贾红彬.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8):(100-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