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文章从视频导入课堂,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强化技术调控探究,激发学生的有序操作欲望;通过信息升华小结,延伸学生科学探究的广度等方面展开探讨,提出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堂;教学环节;合理运用
引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记忆的学习状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以调整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有教师只采用单一黑板板书的知识呈现方式,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低、效果差。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将信息技术全面地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1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能够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容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传统课堂教学中,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搜集更多与教学相关的素材,还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PPT等制作课件,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量的丰富[1]。
1.2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科学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目标决定了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科学参考资源,将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学科教育资源整合到课堂之中,使教学内容在教材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日食和月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搜集从古至今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论述,下载有关日食和月食运行原理演示的动画或专题片,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呈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有效的扩展。
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导入新课也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学,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止。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课上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游弋”,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出问题:“在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谁能够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潜水艇为什么不会浮起来,而是潜在水底?”“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出教学主题。运用信息技术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导入的趣味性,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2借助科学视频、图片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要想借助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整合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小学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与沉浮有关的因素,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如游船、游轮、潜水艇等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引出沉浮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与沉浮有关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如,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中,由于该章节的知识相对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火山、地震的影响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的现象,然后通过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火山、地震形成的过程,这种通过现象探究原理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2.3技术调控探究,激发学生有序操作的欲望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微课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科学课堂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一技术手段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这比教师的讲解效果好很多。比如,在杭州千课万人的活动中,浙江省特级教师李霞老师在教学“植物的一生”一课时,由于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植物生长的过程,李霞老师便巧妙地将不同阶段的实验图片制作成微课加以解说,微课内容动态展现了植物在阳光和水分的滋养下快速生长,并且清晰地演示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直观观察,从而有效解决了该课的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控制学生的探究时间。科学课堂有许多探究实验,对于一些趣味实验,学生往往会沉浸其中,甚至停不下来,这就需要利用技术手段合理控制学生的探究时间。比如,可以通过音乐来达到控制时间的目的,音乐响起开始实验,音乐停止结束实验。此外,还可以用计时器,精准控制学生的实验时间。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中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控制课堂节奏,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变得井然有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探究成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调查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为学生自我反馈、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创造条件,通过将学生的学暴露在课堂中,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且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比如,利用投影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成果。
2.4发挥信息技术直观特点,展现科学实验效果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生成、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客观条件的有限性,部分科学实验是无法实现的,这时小学科学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直观性的特点,来模拟各种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科学实验,让抽象的实验过程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为学生构建高度虚拟现实仿真的实验情境,展现科学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虚拟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强化对实验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教授《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这部分知识时,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这浓厚的兴趣,面对玩具中的小电动机,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更加明显,为什么小电动机在接通电源后便会转动起来呢?这是一直困扰学生们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开了讲解。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小电动机进行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电动机内部的结构,通过对电动机的分解,学生们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这样一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特点,展示科学实验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21世纪,小学科学教师应有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晓棠.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593(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