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发高中生《生活与哲学》育人资源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期   作者:和蓉英
[导读] 哲学理论博大精深,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知识
        哲学理论博大精深,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让感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多看些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籍,并通过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交流心得,使学生在哲学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视角,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理想,树立终身学习哲学的目标。例如,笔者在高二暑假期间布置学生去阅读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籍,有的学生选择了哲学小说《苏菲的世界》,这部人类哲学史以小说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位哲学导师向苏菲深入浅出地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从而展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生动立体的哲学“灌输”,让高中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主动接受熏陶,这样的“灌输”效果比在哲学课堂上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解有效,让哲学知识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灌溉读者的心田;有的学生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该书以日常谈话的体裁,用通俗的笔法大量使用例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俗易懂,学生也易于接受;有的学生选择阅读所罗门的《大问题》、《西方哲学史》等较为艰涩难懂的书籍。虽然学生只是粗略地阅读,但许多学生在读书感受中谈到,原来仅通过课本了解哲学,以为哲学思想简陋粗糙,但通过阅读这些哲学书籍,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才发现其实随便翻出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都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宝库。阅读让学生自己构建起了知识框架,让学生从哲学家的思想中,学到了许多思考、看待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每一位哲学家都是思想深邃的人,是把追问和思考当做事业来做的智者,是用语言洗礼人们大脑用思想转化人们心灵的大师,他们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与进步,结合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生活与哲学》教学时渗透哲学史和哲学家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哲学的发展史是生动有趣的,而创造哲学史的哲学家是学生所渴望去认识的,给学生讲述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等哲学家的人生,讲述哲学家在失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的斗争中,以不屈不挠的坚韧毅力对人类思想史做出贡献的事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鼓舞学生学习斗志,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志趣。例如,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笔者特意收集整理中央网信办推送的《给90后讲讲马克思》系列党课,它配有文字大纲和幽默漫画来介绍马克思一生,新颖的视角,活泼的语言,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给学生带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使年轻一代更愿意了解学习马克思的思想,让学生受马克思等各种哲学人物的熏陶与影响,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个民族在哲学方面的发展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思想方法和人文素养,我国的哲学事业在研究和探索中实现了不断发展。十九大以来,我国哲学发展的自信与自觉进一步增强,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努力学习掌握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系列科学方法,以科学的哲学思维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根植于现代社会,因此,要让学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就要让学生学好哲学,了解我国哲学的新发展。
        教师适时给学生介绍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有利于学生重视哲学,认识哲学的重要性。

例如,笔者给学生们观看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体现了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完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决心,许多学生观看完后热血沸腾,深刻体会到了学习哲学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纷纷表示要从现在起努力用正确的世界观武装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努力用科学的方法论面对未来遇到的系列重大问题,树立崇高理想,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世界哲学大会(The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始创于1900年,每5年召开一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哲学学术会议,被称为“哲学界的奥运会”。笔者让学生观看了2018年8月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哲学大会主题片和相关讲座,本次大会首次以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学术架构,大会的各个环节都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当代中国的特色元素,体现了全球哲学界对中国哲学及其文化价值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同时,体会到中国在全球人文研究领域中日益提高的影响力,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提高哲学素养。
        中国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高考成绩出来后,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表现出了茫然无奈的状态,这是因为许多高中生并未真正认识自己,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志向,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生活与哲学》教学内容有许多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哲理和故事,有利于教师开展志向教育,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哲学的志趣,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够学会用哲学的视角审视自我。
        笔者在日常《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展望未来,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高度所决定的,例如笔者在讲授人类意识的形成时,提到在古猿猴的进化过程中如果从未有过从地上抬起自己高贵头颅的愿望和志向,猿猴们是不可能转化成直立行走的人类的,人类至今可能还像鳄鱼一样爬行于沼泽地,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人要树立自己的志向。有的高中生不明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把成为富翁、明星、高官当成自己的志向,笔者在讲授“人生价值的实现”时,通过让学生观看《闪亮的名字》等有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在社会中奉献才能创造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从更高的标准出发,不应该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确立志向。进行 “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一教学时,笔者借助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前镌刻着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告诉学生志向太高,努力了也实现不了,会产生沮丧情绪,志向太低,无需努力就能加以实现,又浪费了才能,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志向,确立适合自己志向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
        通过《生活与哲学》的学习,学生培养了科学的精神态度,不再对未来彷徨、焦虑,并逐渐培养了《生活与哲学》的志趣,让学生将哲学学习贯穿今后的生活与工作,让学生从哲学视角审视自己,让哲学智慧变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