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主动质疑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个性,激发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以求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问难;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在课堂当中获得的独立的,内在的体验。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切入点。主动质疑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个性,激发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以求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大胆质疑?成为我长期以来苦苦探索的重要课题。现就这个主题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激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
学贵有意,有意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疑,疑中见同,平中见奇,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深入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产生种种“疑惑”,有了“疑惑”,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这为“释疑”“解难”奠定了基础。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他们围绕教材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发问。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语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呢?
一是从文章标题处质疑。标题一般都是文章组织性的内容的高度浓缩,概括、凝练。或暗示主题,或点明对象,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针对标题质疑,抓住课文解读的关键。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课题自主质疑,他们往往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这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切口。
把疑设在“点子上”。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明白好多问题。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看到课题后便可这样想:“挖井人”是谁?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加批注找答案。二是从关键语句处质疑。要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就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质疑。抓住这些句中的中心词,设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意——甚至全文含义。又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抓住“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设计问题如下:“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丰富的物产又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健词质疑,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有效的质疑就如同磁石一样,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自学、自主探究的浓厚而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再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以“空花盆”为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质疑提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捧着空花盆呢?”学生只有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就帮助学生找到了理解这篇文章的钥匙。三是从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有些文章的语句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大多蕴含深意。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感悟其弦外之音,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四是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找问题。一些文章中的标点,能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抓住这些标点设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依据“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句,教师可这样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通过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
三、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师应该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过程应当紧紧围绕怎样解决问题来展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质疑后,对一目了然的问题不妨抽身让学生互相问答。重点问题可以分组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朗读勾画法等形式去解决。这样在探究中学习,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在合作中愉快、轻松地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知,形成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只有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同时,打造了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精彩舞台,构建了致力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