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践行“融情育德”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期   作者:王芳
[导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融情育德教学,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学习道德教学理论,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融情育德”;措施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存在模式化倾向
        教育教学改革给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的新时代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新要求,切实落实教学改革。然而,目前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围绕课本教学,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很差,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因为课堂乏味无趣,难以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其学习效率低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因此课堂教学可以在灵活多样的环境下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1.2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了解
        教师一直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依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连自己的学习情况都无法完全驾驭,对于教师心存敬畏。沟通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换的过程。这种沟通不是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之上的。也就是说,互动和沟通是双向的,要想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是真实、民主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从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平等的课堂氛围是非常少见的。尽管很多教师采取了一定的教学措施,但是收效甚微,并且师生之间的活动也是不平等的,学生在表达真实想法的时候依然心存顾虑,要想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3缺乏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注重思想教育,缺乏实践教育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缺乏必要的实践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存在能动性强、思维灵活等特点,因此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往往在课上能够较好地理解,但是课下很容易遗忘,课堂知识如果得不到及时巩固,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也存在类似问题,教学中缺少相关的活动实践,难以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举止,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阻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不断形成以实践教育为主的学科模式。
        2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情育德”的措施
        2.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增强自我体验,深化道德认知。以“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节教学为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在你印象中,你的父母是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说出自己对父母的评价和认知。随后,教师可设置表格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回答填写以下问题:(1)从小到大自己给父母倒过多少杯水?估测下父母给你倒水的次数。

(2)每年生日父母都会记得,并细心地准备好礼物,那么父母的生日,自己记住了吗?在他们生日当天有送上自己的祝福吗?(3)有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吗?做了哪些家务呢?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从而理解父母,更加关心父母。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父母辛勤劳作的画面,并让学生在问题下方表格的留言板中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最后,教师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和感悟,说出在以后生活中应当如何回报父母的恩情。整节课教学,从导入问题的设置,到表格的填写、留言乃至最后的感悟,都将亲情教育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意识到在家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体验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应主动关心他们。只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更能够在亲情的催化力量下,有效转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2.2理论结合实际,触动缕缕情思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生活实际能有效联系,教师需要加强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大部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全心全意地付出,并且不要求他们回报,父母的爱往往无私而伟大。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有多伟大,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关爱父母,体验亲情。对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教学视频,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场景一:早上,学生欢欢喜喜地背着书包去学校,父母会嘱咐他们认真听讲。场景二:放学后,天空开始下毛毛雨,天气变得凉爽。这时,从外面走来一位家长给孩子带了一把伞,并帮他穿上衣服。场景三:孩子生病了,母亲赶到学校给孩子喂药。播放完视频后,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说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通过视频展示,学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要求我们用心观察、倾听和感受,并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共鸣。虽然这些场景只是片段,但足以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感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同时,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结合热点新闻或事件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热点新闻或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既能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有的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但是缺乏生活常识,也不关心日常生活,不能学以致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热点新闻或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关注时事新闻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此外,学生也会从新闻事件中学习正面人物身上的美德,并避免自己出现与负面人物一样的行为。教师结合热点新闻或事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也能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在融情育德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不断将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强爱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才智,2020(04):31.
        [2]冉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95.
        [3]万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20+25.
        [4]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
        [5]樊玉叶.道德法治观念对小学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研究[J].华夏教师,2019(01):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