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了的《中国哲学史》(郭齐勇,2006),《儿童精神哲学》(刘晓东,1999)等教材、书籍与著作,试着谈一谈哲学与儿童、学前教育的关系、以及哲学对儿童、学前教育的影响。众所周知,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论你是普通人还是圣人,都有着自己的哲学(对世界的认识,解决问题的逻辑),它近似人生哲学、生活哲学,不管个体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它都伴随着我们。那么,儿童的哲学是怎样的呢?
马修斯认为儿童的哲学就是儿童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有童年,都对世界充满好奇,都有童年时代对于世界独特的认识,在儿童天真烂漫的世界里充满了成人难以理解的哲学。《十万个为什么》揭示出儿童对于世界的好奇,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新奇、不可思议,对丰富的精彩世界也充满着诸多的疑问。
“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是妈妈生的,那么妈妈又是谁生的?……世界上第一个人是谁生的?”(刘晓东,1999)同时,《故事知道怎么办》告诉我们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爱与鼓励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给他们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在这些书中都体现了儿童的哲学(世界观)以及儿童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论)。
二、儿童与哲学
(一)“儿童的天性”与“哲学的概念”
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哲学的英语是Phylosophia,根据词根,我们可以知道phylo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说哲学可以理解为“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而儿童的天性即好玩、好奇。这与“爱智慧”的哲学“不谋而合”。有人说,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有着和儿童类似的天性、他们像年幼的儿童,而我以为儿童才更像这世界上最“天然无添加”(天真无邪)的哲学家。所以,与其说这世界里充满了哲学,不如说这世界充满了天生的“儿童哲学家”。
(二)西方儿童的哲学
在《儿童精神哲学》(刘晓东,1999)有这样一段摘录:
5岁的克利斯婷正学阅读。她学认音节并把他们读出来,从而学会认词。有次她对父亲说:“我们有字母,我真高兴。因为没有字母,也就不会有声音;要是没有声音,也就不会有词……如果没有词,我们就没有思考……如果我们不能思考,也就不会有这个世界。”
我们暂且不谈这种推理是否正确,但也很难想象,一个5岁的儿童能有这么“严谨”的推理。因此,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也就不无道理了。在克利斯婷的认知中,我们是否又可以得出 “没有字母,就不会有世界”这样有趣的结论呢?。
《窗边的小豆豆》中泰明去世,小豆豆也曾开始展开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尽管那样的思考显得稚嫩。
小豆豆悄悄地和泰明道别:“也许,等我们长大以后,有一天会在什么地方碰到。
那时候,要是你的小儿麻痹症治好了,该有多好啊!”
或许对于儿童来说,“哲学”可能是一种“游戏”,而且还是一种“概念游戏”。玩这种哲学游戏,即试图理解一些概念、话语是什么意思。它可能是一种“启发”,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挑战”。
《国王的新衣》中,一个孩子说: “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这个孩子很勇敢,就像苏格拉底一样,敢于告诉我们人类所知是多么的有限。社会既需要赤脚的苏格拉底来提出像儿童那样简单的问题,让人们重新考虑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一切。也需要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样敢讲真话的儿童,尽管他们的思想充满稚气,但在他们的稚气里却可能包含着智慧的种种萌芽和源泉,常常给我们以力量、给学前教育以启示。
(三)中国儿童的哲学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及其对话教学无疑可以为儿童哲学本土化的探索做出重要贡献。孔子重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主动及独立思考;强调相互学习,主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升理解;强调从关注认知到兼顾情感和审美。(高振宇,2018)对孔子来说,学习是一件令人愉悦之事,《论语》开篇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愉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可使主体超越或忘却其他一切事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强调的这些内容以及孔子强调的教育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实事求是)和“哲学”概念一拍即合,也就是说儿童应在玩、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增长见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与方法,并且享受这种过程。其中还强调教师的引导、启发,以及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另外,朱熹、陆九渊童年时期也对“天地”有了一定的思考:
朱熹刚会说话时,其父指着天空教育他:“天也。”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何物?”其父颇为惊讶。关于陆九渊,史书上有如此记载:“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
大哲学家的童年如此,一般正常的儿童也不例外。
三、哲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孩子纯真,更容易提出哲学问题。了解孩子,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孩子们需要得到认真对待。他们除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儿童也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所以,我们应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这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应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哲学教育是训练儿童哲学思维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庞学光,2013)
学会轻松愉快地对待孩子们所提出的天真的问题,是做好哲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童年哲学》P12)——有必要补充一句,在轻松愉快的同时,还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些天真的问题。因为深深的困惑如果长期不能解决,可能会引起儿童的不安甚至焦虑。因此,成人对儿童困惑的反应应当蕴藏着关心和爱护,有时甚至可以将哲学搁置一旁,而去集中精力处理儿童的情绪问题。
四、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振宇.孔子对话教学视野下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8.
3.加雷斯·B·马修斯.《儿童哲学》、《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M].三联书店,2015.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学出版社,1999.6
5.庞学光.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初探[J].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