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文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10期   作者:盘再友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价值的入侵,国民的文化自信受到严重挫伤。娱乐综艺节目作为人民群众能够广泛接触的大众传媒,其传播内容开始出现媚俗、庸俗现象,发展可谓鱼龙混杂。基于此,本文章对浅谈广播文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篾厂文化广播电视站66371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价值的入侵,国民的文化自信受到严重挫伤。娱乐综艺节目作为人民群众能够广泛接触的大众传媒,其传播内容开始出现媚俗、庸俗现象,发展可谓鱼龙混杂。基于此,本文章对浅谈广播文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广播文艺节目;文化传承;担当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有超过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亮相。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初露头角,到《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的相继涌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为当下“娱乐至死”的综艺市场注入了深厚绵长的文化力量,也以深入人心的方式满足了观众的人文诉求。 一、提高文化主体的精神高度 文化主体的精神高度,是优质的文化类节目的源动力,同样也是文化类节目提升文化自信路径的首要条件。文化类节目确实受到观众的广泛青睐,获得了大众的良好口碑。但因其属于文化类小众作品,观众的首次观看率和持续观看率与娱乐综艺节目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这也同样映射出我国部分文化主体是娱乐文化的附庸品,其精神高度普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文艺工作者作为创造文艺作品的核心主体,创作应以人民群众为轴心、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文化类节目中的主要文艺工作者是节目制作者、明星演员。作为定节目总基调的制作者,应积极践行传统文化的“两创”战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正能量,培育文化主体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文化主体的精神高度。正如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明星演员是节目内容和情感的直接呈现者、演绎者、传达者,也是吸引观众尤其年轻群体的重要因素。所以,明星演员应提高专业的表演能力,用心感受、揣摩角色的所感所想,再续传统文化的生命。 二、在文艺典型中传承民族精神 文艺作品的典型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故事里的中国》重新演绎的剧目中,题材的选取和剧中人物的表现均带有强烈的典型性特征。

共性方面,无论是历经炮火漫天岁月的杨子荣、江竹筠、余占鳌,还是身处奏响建设序曲、凯歌前行的和平年代里的焦裕禄、刘慧芳、杨英俊,他们身处不同时期、经历不同故事,但都将自身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民族特性以及伦理道德通过文艺形式展现出来,节目每期演绎的人物故事均呈现出共同的主题,即家国情怀。个性方面,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要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形象每一个都是典型。在特定时代环境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依旧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他们舍生取义、爱憎分明、献身人民,传承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民族气节。他们没有千人一面的脸谱,只有岁月印刻在面颊上的痕迹。与其说《故事里的中国》是通过文艺典型来讲述中国故事,毋宁说其是通过典型的文艺作品来构筑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 渐渐地,年轻人的趣味决定了大众娱乐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只喜欢娱乐性质的快餐文化。节目制作人误解了大众的需求,从另一层面也反映出正是因为从前的那些文化类综艺节目太过古板,所以才只能吸引上了年纪的观众。从近些年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出,部分节目的赛制、流程等如出一辙,甚至嘉宾、选手都相同。据了解,某知名教授就参与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多档同类型节目。虽然节目组的初衷是想借业内人士的专业素养提高节目的权威可信度,但这种标配般的运用极易造成审美疲劳。笔者认为,节目制作团队应在赛制、参赛队阵容、特邀嘉宾等方面进行创新。虽均以汉字书写为内容,相较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选手听写汉字的竞赛方式,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担任主考官,文学教授担任裁判并对易错字进行点评讲解,《最爱中国字》节目大胆革新,利用喜剧的形式,用幽默小短剧生动诠释汉语典故,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视听体验。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10月18日)中指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目标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瞩目高品质发展的行动力与方向。文化类节目的文化价值属性应处于第一位,将其作为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原材料”,才能有效发挥其形式属性的桥梁作用。当然大众化的形式属性在从属于文化价值属性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价值属性提升文化自信的功能。同样在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引导下,文化类节目的文化价值属性的方向将更加准确、大众化的形式属性的作用将更加持续、提升文化自信的功能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卢红艺.由《诗词大会》看电视文艺节目如何传承民族文化[D].西安工程大学,2019. [2]孙杰.浅谈广播文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J].传播力研究,2019,3(05):17+19. [3]邢晓春.论广播文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J].中国广播,2018(04):79-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