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10期   作者:庹福兴
[导读] 良好的道德品德与正确的法治观念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公民素质和道德品质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与国家向心力凝聚力与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加剧,推动着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更加重视德育智育相结合的方向迈进,只有拥有充足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品格、严格的法律底线的学生,才是社会主义新形势要求下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州小学校 摘要:良好的道德品德与正确的法治观念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公民素质和道德品质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与国家向心力凝聚力与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加剧,推动着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更加重视德育智育相结合的方向迈进,只有拥有充足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品格、严格的法律底线的学生,才是社会主义新形势要求下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拟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1]。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德育动力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数为“教师主导讲授道德观念与法治思想,学生机械化接受”这一单方向传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难以达到德育教育最优效果。为此,小学教师应借助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营造直观立体的课堂情境与氛围,提升课堂效率,为德育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环节对于课堂氛围整体基调的奠定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导入,例如针对“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程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地球现状的视频,尽可能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例如不合理的垃圾处理造成海洋生物灭顶之灾此类,激发学生同情心与思考的内容,将学生立刻带入实际情境中,增添现场感,由此奠定立体直观、生动鲜明的课堂氛围基调。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过程中的课堂氛围的保持,调查研究显示,课堂开始,二十分钟之后,在教师保持原有教学方式与进程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会减少40%左右。为此,教师应注重持续浓厚的课堂氛围,尤其是课堂中段的氛围再创造。当教师发现部分学生产生课堂疲倦现象时,可以及时就所讲问题展开一次班级讨论,例如“我们怎么保护珍贵的大自然”,将全班同学调动进课堂的全过程中。 二、丰富课堂资源,拓宽德育范围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资源,然而,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材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缺乏一定的广泛性。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为快速搜索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懂得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丰富德育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对于道德精神与法治观念熊德育内容的认识范围[2]。 首先是课上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开展微课入课堂,相比于传统的40分钟课程,精悍短小的微课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方便易携,对于快速大量传递信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德育教育具有更多优势。

例如“我们的节假日”这一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讲解了各种各样的节日风俗,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传统节日风俗统一介绍短视频,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基础概念,加强实践体验,丰富见识与能力,形成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教师还可以播放课程配套短视频,例如“抗战胜利 人民解放”这一课,则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的视频,使学生切实感知到中国人民是具有顽强奋起、勤劳勇敢的道德品质的人民,由此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落实优秀道德素养。其次是线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本周所讲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体验为学生推荐一本书或者是一部电影,在讲“我们神圣的国土”一章之后便可以推荐学生去看《红海行动》这种不仅可以提升审美水平,也可以对国家领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的电影,通过观看电影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三观,提升道德素养,完成德育教学目标。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生活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述之外,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关于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生活体验,将理论落实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完善理论观点,从而提升德育效果,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 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生活体验也包括课上课下两个方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环节,设计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某些课堂活动的真实体验收获别样效果。常见的课堂体验活动有互动视频、课上辩论、课堂情景剧等等。例如“拉拉手,交朋友”这一节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自行排练一段校园生活情景剧,在讲解“ 家人的爱”开启一场“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小辩论,由此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德育实际体验与效果。另一方面是课后实践活动,课后实践活动则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前往公共地区体会“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的文明与不文明,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承担“爱心的传递者”的责任,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知识讲座感受“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由此不断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帮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落实优良道德品质与严格规则意识,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困境,更加快速地做出正确判断,发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树立的初始时期与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本身塑造性很强,当下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通过高效创新的教育模式,渗透德育教育,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智育的同时加大德育力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与法律作用能力,真正铸造当今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任慧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才智,2020(18):214. [2]刘玉庆.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J].华夏教师,2020(21):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