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唱的共鸣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10期   作者:李鑫
[导读] 本文将从歌唱的共鸣这个角度出发。整体共分为两部分,其中包括:歌唱的共鸣、歌唱中共鸣的运用两部分部分,并对人体共鸣腔体的组成和各自的作用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本文将从歌唱的共鸣这个角度出发。整体共分为两部分,其中包括:歌唱的共鸣、歌唱中共鸣的运用两部分部分,并对人体共鸣腔体的组成和各自的作用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歌唱的共鸣腔体;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口鼻咽腔共鸣 一、歌唱的共鸣 (一)歌唱共鸣的概念 在声乐领域中,歌唱的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们不管是在说话还是在唱歌时都会通过气息流动来冲击声带,使得声带产生震动摩擦,从而产生声音。当歌唱家在歌唱发声时,同样会通过声带的震动。当这种震动达到了一定频率时所产生的基音与人体内其他空间引起共振时,其音量就会扩大。这就是一种共振的物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共鸣。歌唱家歌唱时,发出声带产生的基音与腔体共鸣产生的泛音相结合时,它会使得声音变得嘹亮、饱满、富有弹性的效果。人体的声带是比较小的振动体,它振动产生的音量是不足以达到演唱时的音量的。歌唱时则需要通过声带振动引起人体的共鸣腔体产生音量,这些音量也可以通过调节声带发出声音的大小来控制音量、音色的变化。 (二)共鸣腔体的分类 从歌唱的角度来理解人体的共鸣腔体可分为胸腔共鸣、口喉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其中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是属于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体。歌唱家在演唱的过程中是随着音的高低变化时来调整腔体的运用,在一般情况下,唱低音部分是多数使用的是胸腔共鸣、随着音高的位置变化,腔体的使用也随之变化,当唱到高音时,更多的是运用到头腔共鸣。但歌唱家在演唱的时候并不是将各个腔体独立进行使用的,需要将各个腔体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的共鸣。但其运用的比例会不同,这是根据歌曲音色需要以及人体天然的腔体条件决定的。 (三)共鸣腔体的运用 当我们声乐学习者在歌唱时,应学会如何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有很多声乐学习者在歌唱时往往只运用其中一种共鸣腔体,也就是唱到低音时用胸腔共鸣;唱到中音区时运用口咽腔共鸣;唱到高音时只用到头腔共鸣等。这样出来的声音只有单频道的声音,并不是立体的,而且出来的声音并不能给听众们带来好的听觉艺术享受。正确的共鸣腔体运用是混合运用,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调整各个共鸣腔体的比例。当唱到低音部分时,不光只是只有胸腔共鸣,头腔共鸣也需要混合进去,不然就会显得声音压、笨重,不具有灵活性。同样的,当唱到高音部分是,也不能只是存在这头腔共鸣和口喉咽腔共鸣,也是需要胸腔共鸣的存在,讲究的是整体的共鸣,即人体的各个腔体混合运用。

(四)共鸣获得的方法 如何获得各个腔体的共鸣,这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撑、良好的呼吸系统以及管道的建立等前提条件。在这些基础条件之上通过训练发声器官与各个部分的协调配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从浅到深慢慢探索,并形成正确发声的肌肉记忆。以下便是各个共鸣腔体获得的方式: 1)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是在所有音高位置都应该具备的,胸腔共鸣不单单只用于中低声部。相反,我们的每个音高位置都是需要带上胸腔共鸣,这样才能使的声音具有立体感,但也会随着音高变化来调整胸腔共鸣的比例。那如何去锻炼胸腔共鸣呢?具体可以通过打哈欠的呼吸,让气充分吸到隔膜位置,将手放在胸前,并发出“嘿”和“哈”两个字,在唱这两个字时需要保持打哈欠的状态,并且能感受到胸腔这一块有明显的震动。很多声乐学习者在练习胸腔共鸣时,为了想要获得更多的胸腔共鸣,使自己的声音更加的浑厚,往往会故意将喉咙压低去演唱。这也是练习胸腔共鸣中很多声乐学习者容易犯得严重错误。正确的是保持喉部的放松,同时保持住喉头的稳定。 2)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这是一个基础的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好与坏会直接的影响我们的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的质量。一个良好的空腔共鸣会让我们的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联系起来,帮助减少声带疲劳、按摩声带的作用,同时让我们的咽喉减轻负担。同样,在练习口腔共鸣时需要将喉咙打开,将气息沉下去,也就是打哈欠的状态;在下巴放松的状态下嘴巴打开至牙关位置能容下两个手指头大小的“窝”;笑肌抬起,可将上牙露出,在这些准备好之后将气息流动起来,并把声音送出来。这个就仿佛让声音唱到上门牙位置,声音顺着上颚从牙缝中出来。这样的声音才会拥有明亮、集中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保持打哈欠的状态,以保持咽壁有力。 3)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所有共鸣中最神秘的一种,也是最有魅力的一种。要获得和掌握头腔共鸣也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建立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头腔共鸣常用于高音区,它能让高音区的声音变得更加明亮、辉煌、富有穿透力。获得头腔共鸣的方式可以通过练习哼鸣的方式来感受、获得。练习时需要在眉心处想象一个点,把哼鸣的音哼到眉心处的点上。此时的气息、位置以及共鸣点要协调统一。我们的软腭和小舌头需要往上提,在打哈欠的基础上更加上提,咽壁需要坚硬有力,让声音顺着咽壁上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11 [2] 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2].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62,9 [3]姜常亮,徐晶红.浅析呼吸、咬字与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03):149-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