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第九中学四川南充637000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前语文教学的理念“以读为本”。新课程也进一步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以读为本” ,并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读书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章的对话。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边要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我们拿到课文,常常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然后将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人,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一种“作秀”之嫌。我们要更多地从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出发,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真正体现“以读为本”,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
通读以后就要让学生有目的的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达到“细读悟语”,即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悟语言的表现形式,教师讲课时往往是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真正的细读,应有如下体现。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 点,从而发现问题。
二、同学间的讨论交流。
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互动。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 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
没有交流,各方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更加深入, 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 达到读议结合 ,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目的。
三、练习中检查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 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设计,是领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
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文时,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的。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作者的心目中春天是什么样的”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并把自已读懂的东西,也包括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上交流。
“春天美吗?有多少语句在描写春天的美丽?你读后有什么疑问?”我进一步引导 学生细读,同学们很快提出问题,“作者写春天时为什么要写人呢?春天为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光十色的”?原来作者从多角度写了春天,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春天的人是为了表现春天的活力的。作者又用了哪些语句或词语来表现春天的美的呢?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后,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心灵的相通的感受,于是我们就要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人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如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朗读教学,我叫学生自己设计阅读方法。有的同学阅读的时候节奏很慢,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她说:“这是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愁情,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他是在慢慢的回忆以前 的一些事情”,她的意见发表后很多同学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在讨论中逐渐的领会了作者的一-片思乡之情。
当然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读表演读、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多美的语句,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由于已经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诵课文。 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
总之,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等的不同,阅读教学的过程也不相同,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的用大阅读。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小接触程度不同, 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够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