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电影的手法与接受立场浅析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10期   作者:陈贺璋
[导读]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环境,并由人体感官的介入,实现一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VR自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此后又出现了VR电影的概念,并于2015年在国内涌起“VR热潮”。 在国内,VR的游戏成为最成熟的应用市场、紧接其后是室内设计及旅游等行业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发展,基于电影艺术行业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因此,文章对VR技术与VR电影的创作手法和接受方式两个维度进行探讨。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环境,并由人体感官的介入,实现一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VR自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此后又出现了VR电影的概念,并于2015年在国内涌起“VR热潮”。 在国内,VR的游戏成为最成熟的应用市场、紧接其后是室内设计及旅游等行业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发展,基于电影艺术行业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因此,文章对VR技术与VR电影的创作手法和接受方式两个维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VR电影;创作手法;接受方式 引言:虚拟现实技术(VR)2015年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媒体认为是新的技术封口,此后国内首部VR电影《活到最后》又起的高潮。张艺谋、斯皮尔伯格等导演对于VR电影浓厚的兴趣,VR电影进入大众视野。大多数的业内人士认为VR电影将是电影的新形态,但是受众对于VR电影的了解是模糊的, VR技术又是否适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文观点“VR电影”不是锦上添花的电影的艺术形态。本文从创作与接受两个方面来讨论这种VR影像究竟与电影本体结合的可能性。 一、VR电影定义 想要给VR电影作一个准确的界定,我们首先要区分开全景视频与VR视频,二者虽然在成像原理上十分相像,但是实际上仍有些许的区别。全景视频是由多个镜头同时进行360度无死角地拍摄,并且可以让用户自由选择观看视角的视频,其中的3D全景视频应用VR眼镜等VR设备进行“感受”。而VR在全景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沉浸感”,所以将VR视频称作沉浸式影像,它不仅要沉浸感,更要求交互属性,需要激发观众的探索欲。 基于上述,“VR电影”可以定义为:通过VR设备播放的达到电影级精度,具有故事情节的沉浸式影像。 二、VR电影的戏剧倾向 (一)前期拍摄的改变 VR电影与传统电影有很大的区别, VR电影的前期实拍工作依旧是很重要的环节。VR电影不同于传统影视,古典主义叙事一致认同的“三一律”创作原则又重新成为VR电影创作的首要原则,那就是要求时间、地点、情节上的高度集中。所以无论是对于编剧还是现场拍摄来说,更像是剧院的舞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片场。由于VR电影在观感与听觉上要达到“乱真”的地步,能最大程度的产生“代入”,那么片场布光是不仅仅是只提供美学价值,还必须提供“真实逻辑性”,尽管假,但必须“合理”,可是VR电影片场所有的可见区域都是表演区域,所有人员与设备必须做好藏身,防止穿邦。这就要前期规划好所有灯光根据所有机位视野移动范围进行精准的前期规划,就如同戏剧舞台布光和布景一样,充分利用遮挡物和无线收音,否则给后期造成大量负担。

(二)表现手段的改变 在电影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叫作“蒙太奇”,也就是法语中“剪接”的意思。导演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实用的连续性剪辑。随着电影创作发展,剪辑手法也在不断丰富,但蒙太奇和长镜头仍然是主要的叙事手法。 蒙太奇也许已经完全不适用于当代沉浸式影像的创作,一、“VR影像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和现场性,我们常说VR电影‘一镜到底’,虽说大的场景转换可以有,但没有那么多小的蒙太奇和分切。” 二、VR影像的特点,在沉浸式环境中,切换画面会导致强烈的眩晕,所以传统电影的剪辑切换时空在VR中却是大的禁忌。大多数实践者为了保证“侵润感”,而不得不放弃蒙太奇,采用话剧舞台剧那样一场过,或者一镜到底的方式,所以使得观众观感更像是在看戏而非电影,只不过是能进到戏中而已。 三、VR电影不仅从技术上更在接受上的审美关系改变 视觉暂留原理在传统影视和VR的接收呈现方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多人观看与屏幕距离等等因素无时不刻不在强调仪式感。但是VR电影则破坏了这种仪式感,它更强调体验性。观众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戴上VR设备便可过渡到到电影世界中,很轻松地与故事内的角色进行交互。 当观众沉浸到这种虚拟环境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的时候,VR电影将传统电影艺术里审美的主体与客体完全颠覆了。之所以说看电影是审美行为,那是因为人们获得了电影角色的认同感,不自觉地忽略自己观影身份和假定性的观影时空,能够产生“代入”,不至于“出戏”。而VR更进一步是要求是“代入是前提”,否则无从谈起VR. 苏珊·朗格就曾认为电影像“梦”,就其与形象、动作、事件以及情节等因素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说摄影机所处的位置与做梦者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但是电影与梦极大的区别在于做梦者可以参与梦境叙事,但是摄影机却不可以,所以从这种角度上来说电影是第三者叙事角度,VR电影直接将观众摆在了“做梦者”,是第一视角,这种视角追求更进一步获得感官上的完全真实。但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幻象理论就曾指出艺术的一大特性就是“他性”,也就是说艺术并不只是单纯的对现实的照搬,而是让人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现实。 四、结束语 无论从创作技法抑或实践上都表明,VR电影与舞台戏剧有更深远的联系。而从接受角度上来看,由于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改变,VR电影也与传统电影有着极大的差别。由此可见,VR电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态,而不会是传统电影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廖丝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纪录片创作研究[D]. [2]林子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电影发展研究[J].硅谷,2018,004(012):87-90. [3]何圣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电影发展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313(04):6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