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向探索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10期   作者:陈艺心
[导读] 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如何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既牵涉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和教育的努力方向息息相关。理想的努力方向是使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得到从基础知识到认知方法再到审美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318050 摘要: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如何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既牵涉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和教育的努力方向息息相关。理想的努力方向是使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得到从基础知识到认知方法再到审美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基础知识; 审美教育 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如何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努力探索诗歌教学的目标,明确其未来方向。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古典格律诗,也有现代自由诗,既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诗歌,会使学生得到哪些共通的、循序渐进的收获,更是教师应认真思考与解决的任务。 一、基础知识是根本方向 (一)格律 格律是诗歌独有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该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体风格,遵循特定的格律要求,如果教师能从格律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就能更有效地把握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讲解“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以及“沁园春”词牌的格律要求,学生就会因此理解词作景与情完美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流派 有些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解诗歌流派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不同流派的特定创作主张之后明确诗歌内容及形式方面的必然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例如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属于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学生明白什么是现代派象征主义并了解了这一流派之后,就会以更加准确的视角审视这首诗,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如果不运用这样的方法,那么对这种朦胧感十足的作品,学生势必会产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三)类别 诗歌可以依特定的标准进行类别划分,如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叙事诗、抒情诗、写景诗,以题材为划分标准的咏史诗、送别诗、田园诗,以形式为划分标准的格律诗、自由诗,因为作品类别不同,所以也便有了表现手法、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区别,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供体裁类别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供学生学习参考。例如同样是古典长篇诗作,《离骚》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二者显然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来教。 二、认知方法可加速理解 (一)古典诗词作品的认知方法 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的古典诗词作品以近体诗和宋词为主,对于这些作品,读懂标题与注释是基本的准备工作。其中,标题有助于概括诗词内容,表明诗词感情基调以及特定的题材类型,而注释则有助于理解重难点词句和诗词涉及的背景、典故。接下来,教师和学生可共同破除语言方面的障碍,也就是以准确流畅的语言对诗词进行重述和解读,这一点对古典诗词作品尤其重要。 (二)现代诗歌作品的认知方法 与古典诗词作品相比,现代诗歌作品的解读,除了要分析词句与意象,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结合作品的流派特点总结出更具操作性的诗歌解读与指导方法。

这里以前面提及的《雨巷》为例,指出教师在教学现代诗歌时的认知方法。对于此类作品,教师应当首先要求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侧重内心情绪表现、注重有声有色、象征意义丰富的意象应用等。当学生把握了这些特点后,便可结合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将就本诗中所展现的“姑娘”“油纸伞”“雨巷”“篱墙”等意象进行主动分析,集中关注“雨巷”与“丁香”两个意象,“雨巷”具有迷蒙、逼仄和狭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反映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社会的特殊紧张氛围,也反映出当时作者对于黑暗社会现实的迷茫、惆怅心境;而“丁香”具有美丽、愁怨等特殊文化内涵,这一意象可能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寻,对理想和爱情幻灭的失望。总之,从流派特点出发,到具体意象的探索,对解读现代诗歌作品是有效的,应当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努力方向。 三、审美思辨能力是升华渠道 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思辨能力,以保证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具体可从下述三个角度做出努力。 (一)内容与形式美的认知升华 所有艺术形式均可以从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而从二者完美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更是非常有价值的做法,诗歌学习尤其如此。诗歌的内容美表现在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形式美包含节奏、韵律、结构等内容。诗歌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指导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双重美感。举例来讲,当教学《再别康桥》时,即可引导学生结合内容与形式,体会作品之中的特殊情感,如眷恋母校、缅怀爱情等,种种情感通过“金柳”“青荇”等意象生动呈现出来,给读者带来的是如童话和梦境一般的感受。另外,这首诗共分七节,每节两句,单行与双行相错,其整齐划一的形式美也值得学生留意。 (二)现实与理想美的认知升华 诗歌作品源出于作者内心,其中的情感往往是至真至善的,有时这种情感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有时则纯粹是作者对美好的无限憧憬。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努力破除理想和现实之美的界限,随作者一道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针对不同作品,分别体会其中或细腻或粗犷、或博大或纤微的美,并从中感受作品所承载的不同社会价值。 举例来讲,《离骚》以诗人自述身世和心志为核心,反复倾诉了作者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关心,表现了作者对政治革新的迫切愿望,这是它的现实意义;同时这首诗又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引入到瑰丽多姿的想象世界中去,使理想与现实水乳交融。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美的统一认知,是审美升华的又一努力方向,只有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人情之美的眷恋,才能明确作者描绘幻想世界之美的意义所在。 高中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诗歌教学的涉及面非常广,远非上述几点所能全面概括,但在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握住本文所述的基础知识、认知方法、审美思辨等努力方向,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引导学生走向诗歌认知的成熟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菲.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效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 [2]杨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浅析[J].文学教育(上),20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