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之《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11期   作者:黄关明
[导读]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514000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这为继续探索本章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他植物激素》奠定基础。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确立依据:因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同时还是能力培养的好材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在此节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突破策略: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动画演示实验设计及现象,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探究的意向。层层设疑:胚芽鞘为什么会生长?为什么会弯曲?这与植物自身的哪个部位有关?感受光的部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确立依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及评价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衔接点,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不陌生,但是具体一个实验课题该怎样去分析评价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难点。 突破策略: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让学生评价实验设计,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情感价值观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该理论在园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本节内容用1个课时,教具:实物投影仪、PPT等 四、教法学法 【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有“向光性”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学习能力,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能力差异大、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等。 2.学法(策略):分析比较法、讨论法。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掌握单一变量的控制。讨论法: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疑,引导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投学生所好,开放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观察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同时应用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讲授法等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归纳分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深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教材P46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 春色满园关不住, 设问: 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观察图片,讨论成语, 回答:一枝红杏出墙来 1.植物的向光性就是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出向光性的概念,过渡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 1.尝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对照,自变量分别是什么? 2.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设疑:“影响是什么”?尖端结构本身,还是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 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一组,见书P47。)展示实验材料琼脂和云母片,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及方法并提出问题: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提出下列问题: 1.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2.实验结论是什么? 3.多媒体演示温特实验,简述生长素的名称由来及其化学本质。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了解琼脂和云母片在实验中的作用。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部分实例: 学生1: 自变量:琼脂片 因变量:是否向光弯曲生长。 学生2: 选择黑暗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 干扰。 学生3: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刺激”向下传递时分布不均造成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学史的发展。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渗透实验的思想,感知变量的关系。 7.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和质疑 8.让学生了解科学史的发展,理解科学在不断发展中前进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请学生阅读书P48,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主要合成的部位在哪? 2.生长素的运输,分析书P49,技能训练: ①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 ②从这个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8页,讨论老师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处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评价并初步设计实验 小结分析燕麦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植物向光生长的内因和外因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六、板书设计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幼叶、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3.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如果能提前安排学生去做一个向光性实验,以小盆栽等为材料,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赵占良 顾咏梅 张志文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生物.3,稳态与环境:必修.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6. [2]李晓钦.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设计[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严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 学术交流. 2005(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