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叶敏
[导读]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内容
        摘要: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内容。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到儿童的特性和需要,仅仅将童话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过于功利化以及表演化,而失去了童话教学本真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就分别对如何规避童话教学功利化及表演化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功利化;表演化
        童话作为一种以表达儿童情感或体验的文学样式,应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将儿童的语言作为表达形式,应具有叙述性、神奇性特征。童话的精髓就在于其表达了儿童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天真、稚嫩、纯洁、无畏与美好,所以童话故事广受孩子们的欢迎。这就使得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在为童话中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能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而获得乐趣。同时,他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对童话世界的体验,结合日常生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体会到童话中所蕴含的美好的精神品质。童话也因其神奇的魔力广受儿童的喜爱,成为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文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虽已普遍意识到童话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认识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并未落实到实践上,在教学时,教师还是未能从儿童的特点及需求出发,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功利化以及表演化两种趋势。如何避免出现这两种趋势,让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中绽放它应有的魅力,笔者接下来就来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故事教学的相关想法和认识,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功利化
        功利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受语文工具观思想的影响,将童话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一种手段,另一种是童话教学目的过于死板僵硬,即每篇童话教学中,教师都要模式化地告诉学生一个人生大道理,从而完成所谓的道德劝诫以及思想教育的使命。
首先,对于第一种表现形式,其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语文教学被当作是政治课的反拨,语文工具论的思想可谓是深入人心。80年代有所改变,在教材的编纂上,相关的教育者采取了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逻辑顺序,这种改变固然有其好处,但是仍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以童话教学为例,这样的教材编纂模式使得童话教学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与其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语文课文都选自不同形式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以及不同的内容,其教学功能自然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类型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来恰当地定义课文的功能。童话作为深受儿童喜爱,并且与儿童的心灵极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其工具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应根据童话的内容,适当选择其工具性与艺术性所占的比重,否则便会适得其反,让童话教学沦为另一种负担。
其次,对于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即过于强调童话的道德教化以及思想教育功能。这种现象即存在于教材的选编上,也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如童话《小猫钓鱼》就意在教育学生做事不可三心二意,《神笔马良》与《卖火柴的小姑娘》意在揭示旧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童话的这种教化功能,而往往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精神体验,且所谓的道德教化一般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成人看到这类童话就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而这并非是儿童本身的体验与想法。事实上,儿童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而童话是基于儿童的视角进行写作的文学形式,童话在儿童眼中应是美好的、有趣的、神奇的,热情的,远非成人眼中的科学、理性以及冷静。以《小猫钓鱼》为例,儿童眼中的小猫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蜻蜓、蝴蝶游戏,而并非专心致志地钓鱼,小猫愉快地玩耍正是小猫天性的表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将钓鱼这一项工作强加于小猫身上,从而将其变成成人世界严肃且重要的事情呢?而对小猫钓鱼时的三心二意的批判正是对成人文化意识的反映。
童话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还有认识功能以及审美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是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的,尤其是审美功能,通过童话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对生命有所感悟,才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
二、教学形式表演化
        童话以叙事为主,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其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非常偏爱让学生就课文进行角色扮演。安排得当的角色扮演的确有着突出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特点,有助于其理解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表演化、形式化,甚至有滥用之嫌,最后演变为一遇童话必表演的模式。首先,过多的表演化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该教学形式的兴趣,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次,许多教师让学生角色扮演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在没有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安排表演任务的时候总是偏爱让学习成绩好或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去表演,成绩差的学生只能看别人表演而不能亲身体会,这样看似课堂教学热闹非凡,其实只是教会了学生童话故事表面的知识,而未能让学生感受到童话故事的寓意。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甚至有些教师将这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学展览的专用模式,使得表演式教学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童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表达,其内容更为契合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因此,童话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以一种更贴近学生真实想法的方式展现其所学童话的真实内涵,让童话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对于小学语文童话的教学,笔者仅在此做两点反思,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Z1).
2.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J].教育研究,2007(05).
3.应玲素.童话:儿童心理成长的精神家园——略论童话与儿童心理成长的关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