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龙霞
[导读] 幼儿期大多是3-6岁,他们主要以图像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在规划科学活动时尽可能简单直观
        摘要:幼儿期大多是3-6岁,他们主要以图像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在规划科学活动时尽可能简单直观,使幼儿易于记录。教师在对科学活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差异性。本文首先对科学活动中记录单的具体作用进行了阐述;继而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要保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完善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教师,幼儿科学活动,指导方法
最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世界的欲望,在科学活动中以幼儿周围发生的事情作为研究和探索的对象,使幼儿在体验过程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1科学活动中记录单的具体作用
第一,更好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幼稚园教育指引指出,科学活动所记录的有关内容,必须经过仔细观察和核实才能进行记录。因此,幼儿在记录事物的发生和特征前,必须仔细观察。
第二,使幼儿对于这个世界有更理性的认识,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和发现。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知识和探索的渴望,而且是对孩子们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要从各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幼儿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第三,正确把握不同幼儿的学习状态。幼儿由于自身科学知识储备量低,读和写的能力有限。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要使用与之相对应的记录方法,例如,在投掷物体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用圆圈记录投掷物体的起落,不同的记录方法可以锻炼幼儿的不同表现,从长远来看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要保证适宜性
不同年龄组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参与科学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程度也不同。因此,科学活动记录应遵循幼儿的年龄差异,在内容与“全记录”方式之间进行选择,注重“全记录”的适用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以采用小组录音、集体录音、亲子录音等不同的方式,而录音工具可以用来拍照、录音、绘画、拍视频等能够直接对幼儿感官进行刺激的方法。直观的感受更能够引起小班幼儿探索世界的兴趣,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
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中大班幼儿可以根据幼儿能力和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如绘画和符号记录、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师生记录、集体记录和亲子记录等。针对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使用“全纪录”的方式来记录科学活动。中班的幼儿的观察能力仍然有限,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全面的指导、鼓励以及支持。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不同的地方是,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记录经验,有助于帮助幼儿整理和提高经验。“全档案”的适宜性不仅跟随幼儿的年龄差异,而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发展幼儿的科学记录能力和科研能力。


        3完善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建议
        3.1创设材料丰富的科学环境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创造环境,不断对材料进行更新。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为材料和环境。材料和环境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对科学活动的探索行为会进一步增多。无论是室内科学角、室外走廊区、墙体设计还是孩子们喜爱的科学发现室,都必须确保物质传递的科学性,如物质传递的数量是否充足、物质传递的水平和功能的丰富性等因素。对于科学探究活动,只要有环境和物质的支持,孩子们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乐于探究,也有利于教师使用观察记录。当然,教师还应注意环境空间的合理性和材料的适用性,以便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3.2鼓励教师与幼儿分享观察记录
幼儿与教师之间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应该鼓励幼儿与教师之间将观察记录进行分享。因此,在为期一天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到和记录到的信息转化为一个有趣的短篇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或者他们可以同时使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给孩子们讲有趣的故事,如图画书。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也愿意学习故事中的积极行为和思想,因为科学探究中的故事比其他活动产生更多的问题和“障碍”,如果老师能告诉孩子真正的探究活动,孩子会更感兴趣,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科学学习经验。如果老师看到,通过这种分享,孩子们获得了快乐和进步,他们也将改变他们对观察记录的理解,这不再是简单的幼儿工作记录,而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美好和快乐,老师们将因此得到奖励。
        3.3提升专业的观察记录技能
记录幼儿的科学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但是很多教师在观察的时候容易忽视这一点。如在分析中常常使用“真好、行为不当、表现良好”等一般性术语来描述幼儿的行为,但没有具体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缺乏深度。因此,教师要做到观察记录分析的有效性需要,准确、客观地记录幼儿的行为。掌握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能够灵活转换。可以设定一个较长的时间,重点观察孩子的行为。因为后续观察不仅可以解决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促使教师真正落实教育建议,还可以使教师从发展的角度观察幼儿的行为,避免缺乏后续观察而导致观察的过失、主观判断的现象。
        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活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科学的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科学活动进行记录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针对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使幼儿在记录中能够被跟踪、体验和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邵亚丽.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顾青青.科学活动中幼儿“全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75.
[3]张佳妮.科学活动中幼儿有效记录研究[J].才智,2018(18):13.
[4]高万华.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做“记录”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