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蒋磊
[导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成熟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成熟,空间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涉及数量与数量的关系,比较抽象,容易混淆学生思维,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思索,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拓展的学生的想象力,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在提升小数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空间思维、拓展想象力、数学思维
一、“以形助数”,培养学生从抽象中看直观的学习意识
        数学知识具有单一性的特点,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应用题作为小学阶段的难点,致使很多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不够充分,不能完全理解题意,当题目表达的内容相对复杂时,学生就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现象。“以形助数”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图形的结构以及位置关系可以理解题目所表达的重点内容,更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抽象的难题转变的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轻松的解决数学难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时,乘法问题相对抽象,仅仅依靠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在应用到 “一个年级有1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三好学生,该年级一共有几名三好学生?”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刚接触乘法,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不能完全理解题意,有的学生甚至会运用3+10=13的解题方式。教师以相同的图像引导学生配合图像列出同数相加的算式“3+3+3+3+3+3+3+3+3+3=30”,既是在以“以形助数”的思想与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现乘法计算的原始状态,也是在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看图列加法算式,加深数(算式)与形(图)对应思想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由来。哪怕在不具备或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无法方便地展示相关图片和算式的情况下,教师也可选择以粉笔在黑板书写出算式的时机,以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示这样的算式“太累、太长”而“不情愿”情绪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我要计算100个班级,难道必须要写出100个3相加的算式吗”“黑板上写得下吗”,学生必会惊讶于该算式的超乎想象的长度。
        二、“以数想形”,加深学生对抽象公式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包含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理等多种形式,其中数学公式贯彻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章节中。因此,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在数学公式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教学,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都为死知识,不利于学生的长时间记忆,在面对出现变化的数学难题时,还是无法有效解决。数学习题的合理解答不仅是获得数学思想的过程,更是应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数学公式时,通过“以数想形”,将数学公式转变的更加形式化,逐渐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借助图形,全面理解长方形周长公式的内在含义。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 1 )提出问题:  师:想要知道这个长方形到底有多长?有办法吗?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你打算量几                                                        生:……
师:先别着急,把计算周长的过程写到练习本上。看你的算式,老师就知道你测量的次数。

  (学生测量、计算,老师巡视)  ( 1 )解决策略“量”:
( 2 )学生汇报:  A 、 8+4+8+4=24(厘米) B 、 8×2=16(厘米) 4×2=8(厘米) 16+8=24(厘米)       C 、 8+4=12 (厘米) 12 × 2=24 (厘米)  通过学生们汇报,结合长方形的特点交流,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三种方法:  A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 长 + 宽     B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2+ 宽× 2       C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2
        教师在教学数学公式时,通过“以数想形”,将数学公式转变的更加形式化,逐渐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借助“数形结合”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虽然基础知识较多,但也存在相应的难点,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突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认知能力也存在局限,自身的认知规律通常是对表象直接感知,最终形成概念,教师应认准表象的中间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充分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的更加形象,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变的更加直观,不断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推动小学数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表象,对课程内容进行表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该课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地图,对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进行分析,随之运用比例尺明确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距离,使学生牢固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式。“数”与“形”是一种对应的关系,可以充分展现出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养成“数形结合”意识,使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形结合思想,也应在课后练习中渗透数学结合思想,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内容,通过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的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意识
        随着小学数学的深入改革,对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增添情景模式,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与此同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对于教材中包含的各类图形,教师应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看图,并进行深入了解,在图形中发现问题,表述出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进行合理解决,通过新型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的图形中所表达的数学含义,感受到图形对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创建数学情境,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出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共有 15 个头,40 条腿鸡兔各几只?”,教师可以改变教材中所提出的列表方法,引导学生鸡有2 条腿,兔有 4 条腿,首先使15名同学扮演15只鸡,15名同学仅仅有30条腿,就出现与题目不符的现象,学生在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使扮演15只鸡的同学将手臂伸展出来,扮演为兔子的腿,并使其他学生转变扮演鸡的同学的身份,在短时间内,学生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了解到有 10 条腿就不见了,这 l0 条腿是兔子的腿,一只添2 条腿 ,5只刚好就添了1O条腿,最终完成了15 个头,40条腿的题目要求,证明了有10只鸡,5只兔子。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在情境数学中具有探索、发现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能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需要使学生明确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更应通过合理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从数学发展的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养成数形结合的良好习惯,使它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