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马明明
[导读] 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输入”
        摘要: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输入”,英语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渠道。阅读就是基于认知图式和阅读内容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的过程。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很重要。
        关键词:思维可视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可视化理论在阅读课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进行实践,基于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年龄对应的认知特点,以图文整合的方式呈现语言信息,使之更具直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接下来,笔者将介绍思维可视化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具体实践。
        (一)有效利用阅读工具,实现思维可视化
        工具是我们想达到或完成某一件事所使用的手段。教师设计、开发的阅读工具可以包含不同的要素,比如启发学生写下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如文本的大意、难易度等;也可以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标题所形成的读前预测;或是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所遇到的生词词组、值得积累的好词好句、遇到的困惑,以及读后的收获等。
        (二)充分运用可视化素材,辅助思维可视化
        图片、图表等作为可视化的内容,使语言信息更具有直观性,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图式理论很好地阐述了在阅读中信息处理的过程,唤醒图示是阅读的必要条件。巧妙利用课本配图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和修正旧图示,预测和选择新的图示,当旧图示与新图示相符时,学生也就正确地理解了阅读内容。
        设计让学生先读图,读图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因为图片会透露许多重要信息,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对其进行合理排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为图片配对恰当的文本段落,使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这个语言情境。阅读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归图片,再一次进行排序去印证自己的猜测,从而对故事内容形成整体的理解。
        由此可见,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配图,引导学生将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和修正旧图示,预测与选择新的图示,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意义的把握,为达到深层次理解文章做好铺垫,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发展了思维品质。
        (三)精心设计问题链,彰显思维可视化
        教师经常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一堂有设计感的阅读课离不开有质量的问题设计。问题链并不是单纯地将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组合,而是把问题进行系统的串联,在这个系统中每个问题都环环相扣、具有层次感,这种层次感指的是逻辑上的层次。黄雪祥指出,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关注语言、内容以及思维三者的统一,有了学思结合的生态课堂,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最终拥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链的启发,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可视化的图示组合方式进行表征,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揣测人物情绪,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同时,也为学生在读后环节的语言“输出”活动以及学生独立完成可视化的思维导图提供了支架。
        始终以人物情感为主线,从多维度的角度进行思考,设计从易到难、层次递进的问题链,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从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呈现学生对主人公情感变化以及性格特征的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因为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同,很可能会带来别样的思考,在关注每个个体学习的同时,也希望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可以擦出更精彩的火花。


        (四)鼓励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形成思维的可视化
        教师在阅读课堂上除了开展阅读的指导,也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启发学生分享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和阅读收获,从而形成思维的可视化。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利用恰当的组织结构图梳理文本要点,来总结梳理有关pasta的有效信息,以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即把大脑中对文本的理解画出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可视化。
        三、基于“思维可视化”策略的教学建议
        (一)开展阅读策略的可视化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笔者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和可视化文本解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文本理解,将语言学习变为可视化及结构化的思考和探究。通过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学生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与文本内容开展积极的互动,梳理阅读内容,描述阅读体会,摘录获取新的语言知识,从而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课堂里的阅读教学只是一个引子,学生真正的阅读应该发生在课堂外。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的体验过程中,用可视化及结构化的方式呈现自己与众不同、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其真正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英语阅读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希望学生能在课外自主选择适切的阅读资源,并根据不同文本的体裁、题材特征等,利用导图辅助作为支架,学会分析文本材料的内在逻辑,深层剖析文本材料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完成基于阅读理解的语言输出。
        (二)有效利用阅读日志,促进学生阅读体验的可视化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的可视化思维也是他们阅读体验的可视化。教师可以开发使用不同的阅读工具,如阅读日志等,启发学生带着疑惑阅读,引导他们在读前提出自己对某个话题想了解的信息和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出答案,并总结自己在文本阅读理解中所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再从少知到多知。学生记录阅读日志的过程,也是他们真实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经历的可视化过程。在完成阅读日志的过程中,学生总结自己在文本阅读理解中所学到的知识,记录下在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将有助于他反思自己在阅读策略方面使用的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日志,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三)教师角色趋向多样化,形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在基于思维可视化策略开展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可能有很多种。在阅读前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切的阅读材料和阅读资源;同时,教师本身是一个读者,师生可以成为阅读伙伴,一起分享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这本身也有助于思维可视化的形成。在阅读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各项阅读任务,并组织每个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实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设疑和自主解疑。在读后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输出做好即时的反馈和评价,并适时地补充对知识框架的新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学习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不断成长。
        总之,思维可视化策略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考和记忆模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消极的阅读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自主阅读习惯,展现自己和文本互动的能力和个性化的思维品质,从而使有效的自主阅读真实地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尚华.初中英语学法指导的内容与途径——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为例[J].现代教学,2019(1).
        [2]刘濯源.告别灌输看见思考[J].中国教师报,2016(8).
        [3]赵慧臣.我国思维可视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