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李元斌
[导读] 生物属于自然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摘要:生物属于自然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中生物学习时,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也需要对一些生命现象系统剖析,实验方式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并且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科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导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教育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今后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做好学科教育与科技教育之间关系的处理
在科技辅导中发现,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热情高,但青少年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流动性大,科技成果也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思想认识有问题,没有把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处理好。科技教育是为了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的再生产、职业培训和科技普及所进行的教育。学科教育是将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有选择地转化为教育体系,再转化为学习者的认知体系,进而达到促进学习者全面、和谐发展。学科教育和科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互为依托,密不可分。但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流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科教育的质量一直是社会、学校、家长关注的焦点。只有把科技教育整合到学科教育中,才能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才能使青少年科技活动热情高,科技活动小组稳定性大,从而实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长效发展。
        3对科技教育和学科教育进行整合
科技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整合,能够使科技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整合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逐渐实施和深入背景下,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主要方式是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实现方式的转变,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状态逐渐变得主动,积极运行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对高中生物进行探究学习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做出假设、交流讨论和实施计划等几个方面。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并且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探究时,可以以某个方面为切入点,也可以将完成过程作为切入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整合。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思维创新与科学实践的课题,比如微生物学、环境学以及动物学等,这也使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层面上变得更加广泛,使学生在对课题进行研究时更具多样性。在学习中,兴趣能够发挥对学生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更具倾向性,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使其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灵感,在获取灵感时,学生可以运用查找书籍方式,也可以运用寻求网络、杂志等帮助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现课题、探究课题以及理解课题,并且对课题内容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比较能够使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兴趣培养充分的重视,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
        4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首先,良好的导学案设计,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的联系,对导学案进行巧妙设计。其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并通过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组成细胞中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探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和差异性吗?并引导学生分析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然后,利用比较的结果,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生物理论知识教学离不开实验的辅助。教师要运用一些生物实验进行教学,把理论知识更形象地展现出来,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生物实验能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实验课程具有理论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很多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时,都开设了实验课程。但是,有的课程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实验课程,并在实验课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证明唾液淀粉酶的成分是蛋白质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将浓硫酸换成双缩脲试剂,实验现象和结果会如何呢?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对实验进行改进,思考怎样让操作变的更加简单。以此,得出结论:实验时间缩短,现象更加明显。这样,才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积极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问题意识,使在生活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交流和讨论中解题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其适当的引导。而在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又会产生全新的问题,在问题解答与问题产生的循环中,能够增强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物有很多内容都需运用实验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实验的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在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明显增强,视野也会得到开阔。同时也会使其形成热爱自然的思想意识,自觉探究自然界的奥妙。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了解实验基本操作,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实验室开放或者是设置第二课堂,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能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并且开发其智力。实验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不断强化,为学科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背景、学科知识、科学实践之间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之间,进而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结束语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是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其中良好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洞察力等都是使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获得较好效果的必要条件。为了在教学中取得更好效果,教师需积极参加相关培训,阅读与此相关的杂志、书籍等,加强对社会的关注,保持充电,进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今后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乐义,郝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0(01):44-45.
[2]张宝平.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161.
[3]李万清.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