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双语人才的价值观变化及成因对策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杨丽莎
[导读]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教育对象是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这决定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说明这当中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通晓本民族语言和国家标准语的,本文称此类大学生为双语人才。在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双语人才的价值观也会呈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有利于整个民族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双语人才的价值观的变化进行阐述,并对此提出合适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双语人才;价值观
        一、引言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自身选择的一种态度,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人一生的选择方向,做事的态度,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很大的影响。如今,随着社会的变更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的双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直接的冲击,一方面对这快速变化的社会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又感到畏惧。同时,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双语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普遍的时代特征,也有着独特性,但再加上每一个双语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长环境, 这让他们的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差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少数民族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国家大力兴办民族高等教育,大力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这也要求高等教育要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价值观过关的人才。而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则是形成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在大学阶段形成的价值观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少数民族双语大学生的未来以及他们的生活。大学阶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到成熟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从他们自己的家乡到新的城市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在这期间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如今,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下,一批批通晓双语(民族语和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及双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语人才出现,随着双语人才进入高等教育后,所受的教育文化程度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影响,这都让双语人才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伴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双语人才价值观转变
(一)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觉醒
双语大学生大多来自于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从小的生活成长环境相对贫困,基础教育薄弱,由于当地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除了精通自己民族的语言和地区的方言外,国家通用的普通话掌握不到位,相比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不太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
在党的政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更多双语青少年有了机会来到大城市上大学,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由于环境的影响,双语大学生都相对害羞和腼腆,大多双语学生都是来自一个大家庭,家里不只一个孩子,相比其它大学生,独立意识更早形成,原本就强。来到大学后,这一价值观继续延续,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不再停留在依靠组织、依赖父母、依赖他人的时期,大部分学生自强自立开始增强。“一切价值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从其历史的局限性而言,它具有相对性”,
[熊晓红.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进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后,价值观念的相对性也决定着双语大学生独立性的延续。如今,在大学这一个社会的雏形下,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班级活动等等,双语人才的独立意识逐渐的增强,逐渐发掘自身所拥有的长处,敢于表现自己,改变了过去的腼腆,害羞,担心自己汉语水平不标准,被嘲笑的现象。接受高等教育的双语大学生,自信心增强,敢于大胆的展示自己。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一种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关系的一种意识。[曲木铁西、夏仕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24.
]在少数民族高校中的双语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复杂的人际交往,这使他们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偏差,而且步入大学的双语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阶段,精力旺盛,易冲动,对于社会的变化充满好奇,反应敏感而且迅速。进入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之后,通过学校正确的引导和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下,渐渐的摆脱了个人狭隘的观点和绝对崇拜后, 双语大学生们也开始重新思索自己人生价值,开始审视并重视自我价值,思考自己对于整个社会以及自己民族的作用,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二)人生价值观形成,民族认同感增强
在民族高等教育中,开办和设置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化与文化专业的教育,来培养和发展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比如西南民族大学的彝学学院、藏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文学系等相关的专业,一方面培养了少数民族地区所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语大学的民族认同感。双语大学生处在一个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大学之中,自身可能就读于与自身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比如彝族大学生就读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或者学习彝药专业等,他们在自己所处的专业中,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到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这样一来双语大学生能够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豪感也会相应的增强,更有了将自己的热血投入到民族传统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信念,这有利于促进整个民族的发展,并为各个民族地区输送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更能很好的促进双语人才主动的去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知识,从而有利于双语人才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少数民族高等院校还会根据民族多样性的特点,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一些有关的少数民族活动,例如彝族年、蒙古族的那达慕等相关民族文化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民族节日的氛围,给其他民族的学生机会去了解除本民族外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促进民族双语大学生切身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当属于本民族的东西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就会油然而生。一个热爱本民族的学生肯定是会为自己民族而自豪,也一定会热爱我们的祖国,从而产生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四)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56个民族,这其中就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这关系着民族未来和国家未来。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允许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且不强制学生必须学习其他各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我们可以在每个民族中,找到该民族鲜明个性的文化特征,多样化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会带来了各民族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双语人才就是精通国家通用语和自己本民族语言,掌握中华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习俗,能与本民族的学生用两种语言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与其它民族学生能用国家标准普通话进行沟通,有着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让双语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了除本民族以外的一些相关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从而转变了对某一民族的一些固定的看法,增加了好感,思想逐渐的开放,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双语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敢于去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这有利于促进56个民族的和谐发展。这一多元化文化形态,有助于培养双语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多元文化社会里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形成积极开放的价值观。
(五)呈现多样化视角,创新能力增强
如今,更多新鲜的事物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信息化时代更是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的生活,聊天用微信、qq,关注新闻有微博,在潮流的冲击和网络的革新下,影响着双语人才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比过去信息闭塞,如今他们有了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双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加上网络平台的出现,提供给双语大学生多样的视角体验,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下,作为思维最为活跃的大学校园里,双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手段以及方式不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开始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直观给学生教学体验,相比在双语大学生的家乡的教学手段的落后,这给双语大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因此,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应重视和培养跨文化的少数民族创新人才,投入资金来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的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民族高等院校中双语人才价值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学校管理机制,增强双语人才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双语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应建立和完善民族院校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善的流程,将价值观引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他们的评奖评优息息相关,并注重和引导双语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EB/OL]·[2005-04-21].http: // www.aiai.edu.cn/s/13 /t/10/0c/93/info3219.htm.
]因此,增强双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双语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师资缺乏、教学条件差,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的熏陶,往往力度不够,内容不全,当进入民族高等院校中,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价值观开展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高等教育熏陶和培养的少数民族双语大学生将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二)利用信息化时代,营造良好的公众舆论氛围
如今是数字化、现代化的时代,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都会通过大众媒体,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减少了大众真实的体验感,人们对少数民族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网络媒体上,在现在的网络媒体中,更多报道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贫穷的一面,这些报道也逐渐让人们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刻板的消极印象,这对双语大学生也相应的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体应做好自身的工作,为营造社会共同价值体系做努力,创设适合少数民族优秀价值观念传承的公众舆论的氛围,积极的引导双语大学的价值观念朝着积极的方向的发展,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少数民族这一群体。每一个民族大学生都有对自己本民族的一种认同感,并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所以在文化交往和传播中,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其他民族显现自己的“形象”,民族院校更要担任着这份重要的职责,要让56个民族美美与共,和谐相处,要努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民族认同和对其他民族的理解,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性等相关话题,更好的促进双语人才价值观的发展,形成文化大交融的价值观念,并且增强民族自豪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双语人才的民族自信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现代大学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校园文化。[丁成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及建设[J].2017(4):114-117.]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民族高校要担任其这份使命,根据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高校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民族相关社团活动、文化交流以及节日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民族歌舞比赛、民族服饰展览、民族节日等相关活动。生活是价值观得以实现的平台,人总离不开衣食住行,科学家也要过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念[张庆熊.熊十力.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3.],所以要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双语大学参与其中,增强与不同民族的沟通交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增强双语大学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推动双语人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育人的氛围
在民族高等院校中,有着其独特性和特殊性,有着来自不同民族的教师,其中一些教师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以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等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6).
]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的思想觉悟,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并且民族院校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校风院风起着示范带头作用,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与双语大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以良好的形象来引导双语大学生,以及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双语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变化,形成双语大学生和教师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创设良好的育人的校园氛围。
四、总结
在民族高等院校中,双语人才的价值观整体是呈现积极的方向发展,独立意识增强,开始有了主体意识,并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增强了。这一积极的态度都对双语人才有着直观的好处,更加有利于民族和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民族地区输送优秀的双语人才。
双语人才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双语人才不仅精通国家标准语言还会本民族地区的语言,并且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可以称之为双语双文化人才,在学习和实际的生活中能够运用以及传播两种文化,担负着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大学生活对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期,因此双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民族高等院校要扮演要自身的角色,为双语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贯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引导双语大学生,而且双语大学生自身也要正确的认识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熊晓红.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2]曲木铁西、夏仕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2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 [EB/OL]·[2005-04-21].http: //www.aiai.edu.cn /s/13 /t /10 /0c /93 /info3219.htm.
[4]丁成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及建设[J].2017(4):114-117.
[5]张庆熊.熊十力.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3.
[6]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6).
作者简介 :杨丽莎,四川省攀枝花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