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开始,他依然闪耀星空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袁伟
[导读] “我恨死作业啦!这些作业我不想做,也不会想做!我把它们全部撕碎了!”
        “我恨死作业啦!这些作业我不想做,也不会想做!我把它们全部撕碎了!”
        2020年4月7日晚上,我刚从QQ班级群里批阅完一个班的美术作业,稍作休息中。心里想着,明天4月8日武汉重启,打算今晚守到零点,看看武汉重启时的灯光秀。突然,屏幕右下角一个QQ消息闪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点开一看,原来是他——六(3)班的小俊同学,给我发来了前面那条令我心头一震的消息,他是一名很特殊的学生。
        2019年九月,新学期伊始,我站在六(3)班教室门口,准备上课。发现四组靠墙边的一位男生与众不同,浓密的短发,长得很壮实,肤色较深。一会趴着、一会仰着,时而尖叫,表现得很异常。我准备走过去话询问,前排有同学告诉我,他叫小俊,示意我不要理他。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意思,还是轻轻地走了过去,俯下身,微笑着发给他一个图画本,并在图画本封面上,指导老师那一栏,我用红笔画了一个小圆圈,小声对他说,我姓袁,是咱们班的美术老师。接着又在圆圈旁边画了个笑脸,并微笑着看着他的眼睛。他一直盯着我手中的红笔,我就顺手把笔送给了他。我又小声对他说,小俊同学,我想请把你不开心的、开心的或记忆深刻的事画下来,你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画好后我们一起来看,好吗?他默不作声,慢慢翻开了图画本,算是答应了。那节课上,他没有大叫,一直安静地画着。
         课后,我找班主任了解小俊的情况。班主任告诉我,这个孩子从四年级开始出现这种症状,有时打自己、打同学,家长不愿意面对现实,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校,只是说一直在治疗中。班主任劝我上课时不要激怒他,只要他安静、不影响同学上课就行了。我听完很揪心,能体会他的父母内心的痛。于是暗自想办法,上网查找相关案例,在线向心理咨询师请教,如何去帮助他康复一点,哪怕一点点也好。
        当天放学前,我特意地去了六(3)班教室门前转转。小俊一看到我,就迅速拿出图画本冲出教室,急不可耐地对我喊:老师,我画完了!我用食指立在嘴前,向他示意,他马上安静了,眼神里有些期待,让我心生怜悯。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说,请你讲一讲你画的是什么,好吗?
        他展开“作品”,我愣住了,全是刺眼的红色!线条短促有力,有几处把纸都划破了,似冬天枯树,每根枝条转折生硬,像长满锋利的尖刺,有些重复、杂乱,和梵高早期的素描树林有几分类似,少了一些的层次与对比。汉代思想家扬雄在《发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张看似粗糙、狂野的单色儿童画,传递出他非常强烈的、躁动的情绪,还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述说不清能看清。”
        小俊指着画慢慢对我说,左边这棵树是我爸爸,他经常打我、骂我;中间那棵树是我妈妈,他们经常吵架;右边那棵树是我,我要长大,我要保护妈妈,我不想上学!他们(同学)老是笑话我!言语中透露着安全感的缺失。
        听完他的表述,我心里异常酸楚。显然,小俊通过这张画,将他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了一部分,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抒解与承载。

加上我对他的尊重与认同,获得了他的初步信任,他对我产生了一点依赖与表达的意愿。我微笑拿出红笔,在作品右下角,非常认真地画了一个“A+”(优秀)。又将准备好的三支彩笔(红、黄、蓝)奖励给他。对他说,小俊,你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你不仅仅只是一棵坚强的树,你还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我希望看到你的星空是彩色的。他略有所思地问我,星空不是黑色的吗?我笑着说,你今天回去后查查星空,看是什么颜色的?他又问我,是不是我只要画得好就可以得到奖励啊?我说,只要你用心去画,我都会奖励你的。他高兴坏了,我补充了一句,今天回去如果查到梵高的星空,下周美术课告诉我你看到的感受,好吗?他笑眯眯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俊找到我说,昨晚在网上查找了很多星空的资料与图片,发现好多都是彩色的,问我是什么原因和眼睛看到不一样?我说,因为那是用专业的仪器拍到的星空,比我们肉眼看得远很多倍。他问,是不是看得越远,色彩就越多呢?我说,色彩不一定更多,但一定更美。
        第二周美术课,小俊拿出一张向日葵画作,背景竟然是彩色的星空。使用的是油画棒,色彩丰富多了,虽然形态稍显稚嫩,笔触很用力。看来,他回去用心地查阅了梵高的画作。我请他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讲他的作品。他有些激动,不太自信,说话也结巴了。简单地描述了他喜欢梵高的油画,把喜欢的内容拼成一张作品。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一个“A+”。我赞扬他有自学绘画的天赋,善观察、会思考,并奖励他一支彩笔。同学们为他热烈地鼓掌,小俊笑得合不扰嘴,眼睛眯着了一条缝。看得出来,他内心深处渴望被肯定、被认同的情感,被我们唤醒了。我对他说,今天晚上回去和家人一起看一部印度电影,名字叫《地球上的星星》,跟妈妈讲讲心里的感受好吗?后来,他告诉我,那部电影,他们一家人都看哭了。
        就这样,我和小俊按事先约定的,一周一张作品换一个小奖品。我每周与小俊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的表现与变化,我再调整适合他的教学要求。家长很配合,非常感激我让小俊变得不再那么暴躁了,也不再乱撕书本了,放学后还会做些简单的家务了。感谢老师没有放弃他,把比作一颗星星,老师送给他的彩笔都舍不得用,视为珍宝。
        慢慢地,小俊不再打自己或打同学了,从开学初的坐立不安、撕书本,到学期末能安静听讲、画画,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明亮了!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俊的转变,让我心里有一些安慰。期待着这颗小“星星”能发出更亮更持久的光芒。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我们对小俊的跟进计划,他发给我的那条QQ消息,证实了我的担忧。居家这么久的他,“症状”复发了。我思考后,回电安抚他,经过一个小时的耐心劝慰,他慢慢地平静下来……我说,我们的约定仍然有效,我期待你的作品,更期待复学后,能看到健康快乐的你。
        显然,对小俊的特殊辅导,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是我们曾经看到过他的闪光。犹如我们的武汉重启,我们都充满了信心,因为“他”曾经是那么的闪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