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有效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8期   作者:叶小容
[导读]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内在精神因素
        摘要: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内在精神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大脑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转变人的性格、世界观以及情绪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成为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抗压能力不够、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甚至会产生对未来感到迷茫。这些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更是为了将来社会的美好发展。本文将主要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以及有效的对策,以便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环境;
        小学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育,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后,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1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有很多的不利因素影响着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主要是有三个大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1 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学校教育有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里的氛围或者校园环境,还有教师的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中的一系列测试、考试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或是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喜爱等,都会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如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极易造成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等不良后果。
        1.1.1 班级氛围
        班集体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团体,班级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班级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又持久的消极影响。
        1.1.2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都会间接或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假设一下,如果校园中到处都是脏、乱、差的环境,学生以及教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身养性吗?能够在校园中尽情地学习和玩耍吗?所以学校的主环境应该要尽可能地体现“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加大校园绿化面积,让校园更加“美化”“香化”,让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有利环境。
        1.1.3 教师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里,教师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小学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在学生的身上,或是对学生有差别待遇,对听话的学生非常宠爱,对“问题学生”的态度较差,甚至部分教师没有考虑“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自尊心,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是讽刺挖苦、羞辱学生,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内心受到伤害,不能形成正确、完整的人格。
        1.2 家庭环境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的影响占据了其主要地位。比如还在怀孕期间的母亲,不管是医生或是胎教中心都会告诉孕妇在怀孕期间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切不可经常发脾气或是产生其他的不良情绪,避免对胎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性格的发展缺陷。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相敬相爱的父母,尊老爱幼的品格,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子女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所以,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往往能够让儿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规范,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有效对策
        2.1 健康的校园环境
        身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小学生发展进行思考和规划,为小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压力的释放,在校园活动中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况。
        2.1.1 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应该是温暖的、团结的、欢乐的。在学校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注意观察班级中的动向,也就是学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严格制止班级中出现“拉小团伙”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要随时教导学生礼貌待人、友好相处,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为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能力。这样也能很好的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2.1.2 校园活动
        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学校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抒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母亲节,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能拉近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小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从心灵感化学生;或是在教师节,组织各个班级对老师说一句“辛苦了”,向老师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增加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学习发展和心灵发展。
        2.1.3 教师关爱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对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6~12岁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说是学生的陪伴者和指导者,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2 家庭氛围的营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的教育会给一个人的一生都打上印记,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正是如此。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孩子的个人习惯大多是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温馨、充满爱的家庭会让孩子在这其中受到熏陶,那么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是积极的、阳光的、充满爱的、充满了足够的安全感;经常受到父母的赞扬、鼓励的孩子,也会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生活中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心理也会更加的健康。
        2.2.1 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最开始接触的就是父母,从而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一种情感的关系。身为父母要增强为人父母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有家庭矛盾时,家长也应该极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过于的吵架、打架,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恐惧的心理和永久的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爱护,更加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2.2.2 家长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中父母也要倾听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的心理状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朋友的角度与孩子交心,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以朋友的角度去给孩子意见与建议。为人父母一定能要知道培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还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式,了解当前的新教育理念,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模式,不能过多地给孩子增加压力,可根据孩子的个人兴趣参加辅导班,切不可一股脑的给孩子报名三五个课外辅导。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还会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
        3.结语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心灵都是一样的,如同一张白纸,洁白无瑕,而性格的差异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慢慢形成的。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J].才智,2019,19(1):164.
        [2]张汉武.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8(28):195-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