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期   作者:行莎莎
[导读] 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摘要: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因为面对在求知的路上刚刚启航的孩子们,该如何给他们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呢?找寻最恰当的方式---数学课堂是最需要思想火花碰撞的地方,想要把正确完整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更多的需要彼此的“思想共鸣”;究竟如何让共鸣产生?
        关键词:思想共鸣;自主学习;有效思考
一、以销售的方式去教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销售的方式去教学
        教师的教学更像是销售,只不过商家销售的是有形且有价的商品,而教师销售的是无形且无价的知识与思想,尽管最终它们会以有形的状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么销售成功与否决定因素是什么?当然是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同样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能将自己的知识成功地“销售”给自己的“客户”(学生)道理自然是相通的: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潜能,最终达到完美课堂效果。
2、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
“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则是捷径中的捷径,一直记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老先生也用他在乡村教育上所做的巨大贡献证明了这种思想伟大的正确性。
先生曾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个人拙见是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参见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读本2008年卷》对此,先生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时候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到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她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正因为先生对儿童心灵世界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多少年过去了,今天听来,这些话语依然振聋发聩。反思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数学课堂上多少争吵是因为思想的平等交流?大多数情况下更像是一个“侵略者”,蛮横冷酷的占领学生的精神家园,课堂上更多的是我们一个人的“表演”,如果,能够成为一个“聆听者”,用心听一听孩子们在思考什么?需要什么?“思想的共鸣”-----一定会更加容易。
二、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思考的有效性
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简单的一句话,意义不简单,实践并实现更不简单。
1、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如何能够“生动活泼”?又如何实现“主动和富有个性”?首先要改变的是“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不要总是在课堂上“自说自话”,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等不及学生去思考,去回答,特别是学生回答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迫不及待的把学生强行拉到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思维之路上,好心地当起“领路人”,趾高气扬地走在学生前面,根本看到他们脸上无奈且迷茫的表情。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讲解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部分的练习题时,时不时地就“好心扮起”这样的“领路人”,总尽所能的去思考一些自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教给他们,事实上他们比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总能说出根本没想到的变换方法。这种感受是在处理练习册上的一道题时,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方法,有一位女生竟然想到将原本的图形先分割成几部分,原本这个图形是一个整体,而我在思考这部分题目的解法时根本未曾迸发出过这样的思想火花,自己的“好心”已经扼杀多少个“爱迪生”、“贝多芬”了吧?也暗暗发誓,一定不能再这样代替学生思考,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他们带给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那时,我才是真正收获了吧?
2、提高课堂思考的有效性
有了这样切身的体验与体会后,在思考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思考,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起来,就像那句话说的-----一百的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因为其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及学生思考的有效性,而且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2)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因此每节课后,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在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就是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自我教育的“我会学”的路子。总之,我们提倡学生主体,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两者相互为用。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指导而发挥更好的积极性作用,学习上不走弯路;从教师方面说,可以教学相长,不断进步。
         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几个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其次,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美好的“教育梦”正指引当代所有教师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这段话常常回荡在耳边:“站在新课标的目标的高度教函数,就不再仅仅是公式和曲线,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变量的思想,研究历史,就不再仅仅是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以古鉴今的视野;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每节课我们都用这样的思想指导教学,那么“思想共鸣”一定不再是难事,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大放异彩,如烟花般绚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