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集中阐述了与教育相关的理念。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对儿童教育的主张。王守仁在文中具体提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采用的教育方法,他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新颖且独特,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发展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自然主义;儿童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前言
王守仁(1472-1928),字伯安,号阳明。王守仁以哲学、政治和军事研究闻名于世,同时也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并且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融会贯通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王守仁的著作《阳明全书》中记录了他的哲学主张、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其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做了集中且充分的阐述,提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的一系列新观点。王守仁对教育的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在15世纪的中国是非常难得的。对我国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教育理念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王守仁撰写的有关儿童教育的教学条规,与《教约》合称为《社学教条》。是中国古代论述儿童教育的著作,其中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仍有可借鉴之处。
(一)提倡道德教育,反对传统教育
王守仁在《训蒙》的开篇便点明了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当中的核心地位。在文中他进而分析,如今的教育由于科举日盛,人们沉醉功名利禄而丧失本心,逐渐地以“记诵词章”为主要内容,认为以“明人伦”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理念是过时的,故在当时,学生弟子所学之知识,早已没有了明人伦的含义。而王守仁在文中直呼:“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4]可知王守仁视“为功名利禄而学习”等这些观点为错误的见解,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不懂得古人立教的真正良苦用心。王守仁极力主张以“致良知”、“明人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把立教兴学的目的归于明人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强调父与子有亲情,君与臣有义节,夫与妇有差别,长与幼有秩序,朋与友有信任。强调通过这些贴切内容的习得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有利于培养儿童优秀的品质道德。
(二)提倡自然教育,顺应身心发展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进而论述,王守仁则是巧妙地以草木比儿童,将儿童的生长发育视做春日草木的萌发,认为一般的孩子天性喜欢嬉笑打闹,如若在对儿童的教育中顺应其生长,儿童便会如同得到良好营养浇灌的小树,获取教育的积极力量,顺势恣意生长,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若是成人对儿童的正常发展进行错误的阻挠,阻断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则儿童的成长,就会如过分浇灌的小树一样,处于一种衰败颓萎的状态,最后枯萎灭亡。王守仁提倡对儿童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童蒙教育,即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引导,而不是运用强制的力量,倚仗绝对主动的权利,使儿童心有不满,却无能为力,只能乖乖就范,这样的结果往往只能是求而不得,不仅不会帮助儿童发展,更会扼杀儿童的个性,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三)提倡全面教育,德智体美兼顾
王守仁提出,“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以开其知觉。” [6]
首先,从教育观念上,应当全面教育。即在平常的教育过程当中,不仅要特别重视德育,也应当重视智,体,美等其他不同领域,是儿童成为一个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在道德智力等各个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王守仁不仅提到了教育观念,而且对教育内容也做了具体的阐释。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当中的“诱之歌诗”是对美育的重视,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儿童对美的向往,培养儿童主动去感受美、自发去欣赏美的能力,由此来达到对儿童的美育;“导之习礼”是对体育的重视,使儿童舒缓筋骨,强身健体,由此来达到对儿童的体育;“讽之读书”是对智育的重视,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要经过一系列的适当训练,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只有对儿童教育中各个不同的方面,合理开发,妥善计划,并且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才能够使儿童不仅身心健康,而且才智出众,在全面的学习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教育方法
王守仁认为“歌诗”、“习礼”、“读书”三者为一体,并且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可以组成完整且顺应身心的教育过程。教育者应当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儿童主动自愿地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地提升自我品质。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须有具体妥帖的方式,故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列举出如下教育方法,大致分为:
(一)诱之歌诗
诱,即劝导,教导。《论语·子罕》中曾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7]。可见通过劝导来教育学生,教育效果可观。王阳明在《训蒙》所提到的“诱之歌诗”,就是通过劝导的方法,让儿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而且诗歌由于本身的特点,往往起伏回还,朗朗上口,特点鲜明,容易记诵。儿童通过歌诗来宣泄积压于心中的思绪忧郁,可以使儿童心情舒畅。基于时代背景,当时教育总是禁止不同的声音出现。这种教育方式缺乏身份地位之间的平等性以及教师和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于是王守仁认为,教师通过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不仅展现出了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还可以克服满堂灌等教学现象的弊端。通过诱导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儿童自身对诗歌产生兴趣,收获知识,从而自然而然地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导之习礼
《学记》当中曾经讲到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8]。教师进行引导,但又不能要求学生完全听从,不能牵制学生;教师督促勉励学生努力学习,给予学生学习动力,但又不应用强权代替平等,来勉强压抑学生学习和思考,不能抑制学生的正常发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材料,打开学生阻滞不通的思路,但又忽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同样,《训蒙》中也有与孔子的“导”类似的方法表述。历史浩瀚的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也是中国教育当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王守仁认为,通过对“礼”的学习不仅使他们端庄优雅,而且可以使儿童在作揖跪拜的过程当中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通过运动的方式以求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三)讽之读书
《训蒙》当中提出来还要对儿童“讽之读书”。“讽”是用含蓄的话劝告,讲求方式方法,更注重双方之间的尊重性和平等性。就明代教育而言,朱熹、胡俨等人皆强调“师道尊严”,可理解为一种森严的上下级制度。“讽”则更像是把双方地位置于齐平的线上,一旦纵向距离变短,横向距离顺势也会拉近。师生之间更加亲近,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王守仁认为,通过劝导的方式,鼓励孩童读书可以使儿童的思想更加的活跃,启发他们的才智。使他们学习书中古人的高尚气节和正确的思想。并且劝导的过程要委婉,让孩子易于接受,不会产生过分抗拒或盲目服从的态度,有助于儿童成长为一个正义和正直的人。
四、《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评价及其启示
(一)评价
1.不足
首先,王守仁提出的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受当时时代的条件限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封建伦理道德更好地灌输给儿童,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封建思想并且符合统治阶级社会要求的官员或隶属,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者。并未突破传统教育长期封闭发展所产生的桎梏。其次,道德修养的方法上,王守仁重视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理论从某些角度观之,在不同方面上淡化了读书在理论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其观点的实行过程中,可能会因读书少这一原因而造成理论上的空疏。最后,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而当今我国坚持的认识论,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故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应当辩证吸取,正确看待。
2.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腾飞,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强国”逐步被社会和政府所重视。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有所提高,但是我国的儿童教育,仍然相对落后也是不可置否的现实。所以,如何正确且有效的进行儿童教育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结合古今中外的,来源不同但却同样优秀的思想理论,有选择地进行吸取,来指导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文章当中,王守仁以自己的心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经验,集中阐发了自己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尽管他当时的教育目的是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与当今教育目的有较大偏池,但是瑕不掩瑜,王阳明在此时已经开始主张教育应当以人为基本,应当尽量顺应儿童的品性情感,看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主张使儿童在多方面,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了应当注重儿童的接受能力,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层次的儿童,进行不同程度的有区别的教育,最后,王阳明提倡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把师生放在同样的高度,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儿童发展。凡此种种,皆是其教育思想当中闪烁的自然主义的光辉。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王守仁能够具有卓立于当世的新颖观点,即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并且以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为辅,加以积累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自然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观念,难能可贵,因此我们更应加以重视。
(二)启示
1.教育观念:变“成人标准”为“儿童标准”
《训蒙》中谈到,古代的教育观点,大多以成人自身所能达到的各类标准来要求儿童,忽视其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儿童天性不喜欢被管束,若人们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儿童,只会使儿童感觉自己身处囹圄之中,像囚犯一样;使教师成为儿童的敌人,不愿与教师相处,更不用提诚信沟通交流。理想与目的之间背道而驰,只会不如人意。故今人的教育观念,应改变对儿童的认知,要明确儿童是未成熟的人,且儿童处于发展之中,是独立的人。应当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尊重儿童,顺应儿童去发展与生俱来的天性,鼓励儿童展现难能可贵的志趣,让儿童如春风之中的草木,在生长发展规律之下自由生长。
2.教育模式:变“应试教育”为“发展教育”
随着我国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对教育的需求,并且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改善,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愈发明显。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中,为了考试往往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主要原因,以考高分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学习也丧失了它原本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教育者一味地狠抓成绩,而忽视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其他应当存在于儿童日常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在如此的应试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儿童往往只知考试,不知其他;只知学习,不知为何。而那些从书本当中获得的经验,即使曾经倒背如流,但是往往在经历了考试之后,就分文不剩地“还”给了老师,并不能在学生的日常中见到曾经所学知识的运用。这种种现象,反映的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方面的弊端,更是当代中国在教育方面的短板。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进行教育,以求让儿童获得发展的经验。
3.教育方法:变“督、责、罚”为“诱、导、讽”
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便是尊卑分明。的确,学生畏于师长的威严,往往会暂时屈服认错。但是体罚的方法从长期教育来看,只能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态度,哪些方法是错的,但却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明白怎样做才对。而王守仁在《训蒙》当中写到,体罚只能够使儿童对学业产生厌恶的情绪。儿童会把学校当作禁锢人身体和思想的监狱,把教师当作严厉而冷酷的仇人。而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产生,我们通常更愿意把教师视作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学生视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以往的“督、责、罚”的方法并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教学。故我们根据王守仁的思想理论提出采用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督、责、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思考的主体,不仅懂得什么是错的,更能够懂得怎样做才对。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主动获取知识,增加经验技能,不仅更加的牢固,而且更能催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郭齐家.中外教育名著评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李娟.朱熹、王守仁教育名著导读[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5]梁香珠.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6]丁为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7]徐静.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J].普教研究,2008,(1):75-76
[8]孙德玉.中国教育思想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