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电视剧或一部电影,让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演员的演技。到一处景点看景,让游客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美景。观一节课,让观课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执教者的用心和用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家展示的舞台。尽管展示的形式多姿多样,但是他们想要完成的目标是相同的——把学生教会。
今天观摩了黄学昌老师的语文课和冯娟娟老师的数学课,感受到了教师课堂的用心与用力。
先说用心。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施展才能的地方。“课上得好,教师就是好老师”“优秀教师从一节好课开始”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课堂教学成为“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突破点。而一些急于求成的教师,更是把“上好课”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那么怎样的一节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有这样一位老教师,今年54岁,讲坛耕耘36年。满头白发,戴着一副老花镜,看上去,样子和他的年龄有点不相符,但是,课堂上的用心表现出乎观课者意想。他执教的是二年级语文课,匠心独运的课堂表现赢得所有观课者赞不绝口。
课堂回忆:开始上课,这节课继续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奇怪的是老师并没有板书课题而是板书的作者——杨万里。这葫芦里闷的什么药? 黄老师发话了:“我们学过好几篇古代诗人杨万里的诗,谁还能背诵几首?”
一阵启发后,学生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地背诵了杨万里的古诗。 奥,奥妙是这样的。板书隐藏这么深,激发学生思维,与新课默契接轨。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境界。
老师又说了,这篇送别诗与其他的送别诗大不一样。这首诗作者在西湖送别林子方时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更加深了朋友之间的情感。以景留恋朋友,依依不舍。
看来,老师对当时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深刻的研讨。
教师开始板书课题。教师一笔一划地把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在了黑板上。
学生跟着老师读课题,一遍又一遍的读。
教师领写古诗句。老师一边指导学生写,一边领学生读。声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作者的诗句应该这样理解。老师一边领读诗句一边勾勒诗意图画。老师熟练的绘画动作让学生赞叹不已。

为了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领唱古诗。听,老师用优美的歌声教唱诗句,歌声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情景中。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沉浸在愉悦的幸福中。
入景入情,学生陶醉在美妙的歌声中,用优美的动作表达心中的愉快。黄老师又出大招。为了学生深刻记忆古诗,老师教学生根据作者诗句做成一幅画。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一幅幅诗配画完成了。
一首简短的古诗,黄老师融读、唱、画于一堂的教学手段,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是老师带着学生在诗境中漫游,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课堂上,让学生有最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黄学昌老师课堂的精典内涵。
看点(一):首先是让我们没有预防的是这位男老教师竟然用自己的唱声把《采莲曲》展示给了学生和观课着,无不惊讶。据说 他为了唱好《采莲曲》可是用了好多天时间呀,这不是用心妈?
看点(二)课堂上,黄老师规范有力的粉笔字,工工整整,栩栩如生。让教师们刮目相看。还有更好的绝活 ,简笔画更是一大看点。教师为了让学生学生更好的掌握字的笔顺和笔画,黄老师没少时间在黑板自练。更让观课者惊讶的他竟然引领学生唱古诗。台上一分钟 台下一年功这多用力呀,为了孩子们。
再说用力。一堂好的教学课,除了教师用心设计课堂教学,用心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外,还必须进行用力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才会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中年教师冯娟娟执教一堂二年级数学课。把新时代的词汇多次多处多机会传输给学生, “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这老师 一节课40分钟在不同机会重复几次这几个字,可见老师用心何在,毋庸置疑,老师就是想孩子们从小就要了解信息的重要。
授课进行了不足二十分钟,课堂出事故了:解决问题时,有那么多学生出现这么错误,这是执教者最不愿意看到结果,观课者也是为老师捏汗。我觉着这个事故出的最好 ,最是火候。这就是再学生获取信息是出问题了。这个关键时刻就看教师的演技了,教师采用了举一反三,身边生活,举例其它等等,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本人觉得教师在这里应该让学生了解计算时的有效数字和无效数字,)老师的课堂用力,才会把学生带进一个灿烂境界。
看点(一):教师在课堂上把新教育环境下的“信息”引用到课堂,敢于挑战课堂,让学生在懵懂中感受新的气息,可见教师教学的用力挖掘孩子的潜力。
看点(二):面对课堂出现的“卡壳”,教师并没有慌乱无章,而是因势顺导,破解了僵局,把学生引进了新的学习境界。课堂不怕出“故障”,怕的是教师在“故障”面前束手无策,而冯娟娟老师就是避开了这一点。让课堂化险为夷。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无论是欣赏一个学生,还是上好一节课,说到底,就是“用心、用力”。虽然,教育需要艺术,教学得有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力”,因为教育就是一颗树用心、用力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用心、用力推动另一片云,一颗心用心、用力感染另一颗心。
课堂用心和用力,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