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步入小学,经常听见父母们抱怨孩子的各种磨蹭、拖拉,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让家长叫苦连天,面对这些小拖拉,家长该怎么办?我借鉴心理咨询的思路。先去分析、找出原因、机制,然后采用对应的方法来解决。
一、理解孩子,找到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兴趣问题。孩子对于喜欢的事、有趣的事动作很快,而对于枯燥的事、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孩子找不到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不强,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
其次是父母的原因。一些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家长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他的。
最后,孩子缺少时间概念。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二、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1. 成就和进步是提高兴趣的最好方法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孩子自己有一笔帐:我做得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得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所以只要孩子做事稍微快一点,父母和老师就要及时夸奖,让孩子尝到“快”的甜头,逐渐地培养做事麻利利索的好习惯。。
2.父母要身先士卒,说到做到,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放手”。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提出要求,孩子却说“等等”,家长经常会说:“不行,必须马上做等”,但孩子或者家人之间请求父母做一件事情时,父母往往也会向后拖延,在一个家庭中却有两种行为规范,孩子最先学习模仿的就是父母,所以说家庭中父母要身先士卒,说道做到。之前我们分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所以父母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吧,他会越来越能干,而且充满自信。早上早起几分钟,让他自己起床、穿衣服、穿鞋子、吃早餐,如果他磨蹭,就坚决收起餐桌,这也算是对他的一个惩罚,让孩子承受拖拉造成的后果。
3. 让孩子承受拖拉造成的后果。
说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其实我们恰恰就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孩子如果真的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还有像吃饭慢吃不饱会挨饿,很多父母总是心软不忍心看孩子挨饿,不忍心看孩子迟到等等。但是有时家长不舍得孩子挨饿受批评,或者看一次两次没有效果就放弃,继续回到原来的路上,这样是不行的。要想让孩子改掉拖拉的坏毛病,大人必须讲原则。所谓讲原则,就是规矩一旦确立,就必须执行。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一定要按照原则办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承担自己违规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养成,就不需要大人的提醒和督促了。
4. 教会孩子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在日常活动中,父母经常给孩子制定各种时间表,教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但往往孩子形成依赖习惯时,一旦没有家长的时间表,孩子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就开始慢慢磨蹭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在帮孩子制定时间表的同时教会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时间表,家长只是在旁引导并一起商定,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例如多长时间写完作业,然后由其自己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必须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能让他继续做下去。然后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表扬、奖励(或无奖励,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总之,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