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让学生接受文化知识辅导,还应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尤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设除基本的课本知识讲授外,还需要融情育德,贯彻德育教育,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意义。本文针对融情育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实践展开分析,从情理交融和以德养心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德育非常重要。与其他学科不同,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德育逐渐显现出弊端,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等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挖掘文本素材,了解社会责任意识
研读文本教材是每位教师需要做的事情,而在研究文本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意义上,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尤其是要关注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并加以重视,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服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深挖文本,从中找到能够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性的指导。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实际,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懂得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例如,在《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信息,借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们,校园是我们大家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校园呢?如果你发现不是自己班的清洁区有了垃圾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 :“那只能给别的班级扣分了,那样我们就比他们厉害了呢!”“老师,我觉得无论是哪个班级的清洁区,都是自己生活的校园,都要保持干净清洁。”两位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是非曲直,从中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改变学生只顾小我不顾集体的不良思想倾向。
3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增强自我体验,深化道德认知。以“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节教学为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在你印象中,你的父母是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说出自己对父母的评价和认知。随后,教师可设置表格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回答填写以下问题:(1)从小到大自己给父母倒过多少杯水?估测下父母给你倒水的次数。(2)每年生日父母都会记得,并细心地准备好礼物,那么父母的生日,自己记住了吗?在他们生日当天有送上自己的祝福吗?(3)有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吗?做了哪些家务呢?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从而理解父母,更加关心父母。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父母辛勤劳作的画面,并让学生在问题下方表格的留言板中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最后,教师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和感悟,说出在以后生活中应当如何回报父母的恩情。整节课教学,从导入问题的设置,到表格的填写、留言乃至最后的感悟,都将亲情教育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意识到在家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体验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应主动关心他们。只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更能够在亲情的催化力量下,有效转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4 开展专题教育,构建完善的法治知识体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不同板块的知识呈现出单元化的特点,但是法治知识与道德知识之间还是存在分离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要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法治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民事诉讼”一课时,教师可以专题教育的方式,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民事诉讼,然后对其概念进行概述之后,过渡到民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中去,再对民事诉讼的性质进行归结,让学生学习民事诉讼法,并将对应的案例情境渗透进去,鼓励学生使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解释。在案例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相互探讨。在课程的结束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来构建民事诉讼相关知识体系。此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上教材,凭借自己对民事诉讼知识的理解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绘制结束之后将自己的绘制结果给同桌看,并讲述自己绘制过程中的想法。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位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为参考,鼓励这位学生讲述自己对民事诉讼的理解并对其性质进行概述。在这个期间,教师与其他同学一边聆听一边寻找该学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进行集体指正,不断完善该学生的思维导图。
5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中,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辅助,在观点和道理的讲述中,学生能够感悟颇深,真正地去参与社会活动,才能更好地强化这种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感受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摆脱自己作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种种特权,全面正视自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中,从而获得真知灼见。例如,在《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懂得教师的生活和责任,进而能够懂得自己的责任,“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教师吗?想不想走近他们?”学生开展了“我与教师谈谈心”的实践活动,还有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教师的家中,了解教师的生活,他们终于懂得了教师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好学生,很不容易,他们肩上的责任太重了。“理解了老师后,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要像老师一样,做一个爱自己、爱他人、温暖对方的人呢?”学生点头,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这是每个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悟。调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校园公益活动、家庭问卷调查活动、“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欲望,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但是,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段,什么学段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体验,怎么样才能在活动中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也是需要教师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6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教师一定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道德观,选择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中,从而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臧小琳.“道德与法治”课外延伸活动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3):51+53.
[2] 赵瑞英.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09):191.
[3] 段勇.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以社会责任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116-117.
[4] 蔡辰. 《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 李文桥.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以社会责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