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语文教学中教材处理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宋娟
[导读] 随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摘   要   随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实例出发,从整册教材的取舍、单篇文章的裁剪修改、单课时教学目标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    培智;语文教学;教材处理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融合”和“全纳”逐渐被老师和家长接受,轻度及部分中度智障学生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智力水平基本处于中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水平。由于生源的变化,人教版的培智教材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需要,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校现在综合使用的是北京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编写组的《生活语文》(以下简称朝阳区版)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出版的《实用语文》(以下简称上海版)。不管使用哪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充分考虑四川的地域特点及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
教材处理指的是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资源的教材组合过程,它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从培智教育观来看,语文教材处理指的是科学地、动态地、有效地把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它解决的是“教什么最好”的问题。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发展他们的沟通能力,减少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对培智语文教材的处理不能简单地把“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为所有学生的目标,而应“量体裁衣”,基于学生情况来分析处理教材。
首先,掌控好整册教材的取舍。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在选取教学课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文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取舍甚至是重新编排。例如上海版《实用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11课,介绍黄浦江大桥等上海本地的一些景色。因为班级学生大部分没有到过上海,我把这一课作为智力水平在班级中处于上游的学生的一个课外阅读内容。对于全体学生,我的上课内容替换成了《美丽的绵阳》,主要介绍绵阳的富乐山、涪江、铁牛广场等地,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进入七年级后,基于班级学生进入了青春期,我在教学中又加入了《认识男女》的主题。这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设计教学主题,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其次,做好单篇文章的裁剪修改。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教材也是如此。由于地域、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语言的理解、使用等方面有差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式处理,对知识内容进行线条式处理。

例如,朝阳区版九年级培智语文教材中的《小树的死因》一课,文中提到小树死亡的一种原因是“有人把驴、马、骡子拴在小树上,牲口啃光了树皮,导致小树死亡”,由于这种情况在本地区不常见,就粗略带过,针对校园中存在的现象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第三,合理设计单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对于智障学生来说,目标的设定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来设计,既要能够实现,又要促使学生得到发展,就好比学生踮踮脚就能摘到的苹果,让他们努力一下就能实现,不能遥不可及。以上海版《实用语文》第十五册十一课《衣服不能换》第二课时为例,谈一谈我在本课中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描写了黑熊开服装店的经历,课文通过描写黑熊与其他动物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动物皮毛各有各的用途。由于班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韦氏智力测验得分从30到55不等,有的没有口语表达能力,有的精细动作特别差,无法书写。我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为了四层,每个层次的知识技能目标都不一样,分层目标下再设个别目标。例如:A层设计的知识技能目标是: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文中三种动物皮毛各自的特点;能分角色表演,复述这一故事;掌握“因为……所以……”,能根据前半句内容补充后半句,xx学生能用这一关联词写话。B层目标是: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文中三种动物皮毛各自的特点;能分角色表演,对话时能在书上指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说的话(A层学生帮助他们说出来),XX学生能说出“马”、“蛙”这两个字。C层:理解课文意思,掌握文中一种动物的皮毛特点。D层:理解课文部分内容,知道文中提到了哪几种动物,XX学生能说出“熊”、“斑马”、“青蛙”三个词。目标设计好了以后,教学环节如何拟写、问题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展开,都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学生在学习中也不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
总而言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生活,让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地域性,在保证教材内容系统性、连贯性的条件下,遵循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发展及各个年级内部的规律,对课程进行整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本班学生的需求,使得他们的认知、沟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2)期。
2.吴春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3,(02)。
3.雷江华,培智学校校本语文教材开发生活化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11,(07)。
4.赵翠芝,培智学校语文教材分析,语文教学,200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