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俞素芬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摘要:朗读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文本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通过静态文字的理解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培养策略
引言
        在朗读中促进阅读,让阅读促进学生对语文魅力的理解,进而让阅读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让朗读的声音贯穿语言的精髓。即使在英语学习的新时代,我们也应该保持母语良好。必须把它读出来,读它的历史,读它的永恒,读出它的价值。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缺少足够的朗读时间,朗读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由于教师对朗读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在朗读内容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朗读时间过长会延迟教学的进度,使学生的阅读处于浅层次,朗读不够深入而且效果不理想。此外,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只是发挥学生范读的作用。如在朗读示范时,往往选择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参与,其他学生缺少朗读的机会,这种做法不利于教师把握学情,也使大多数学生被朗读教学边缘化。朗读在语文课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整体朗读水平难以提高。所以教师要认识到,朗读能够使学生熟知课文,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的领悟,并整体理解课文意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中,学生难以产生朗读兴趣,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缺乏对精彩语言的体验,同时朗读的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朗读缺少动力。而朗读是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途径与手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实现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学生发于声,潜入耳,能够体验语言的温度、力度与感染力,这些都能够在朗读的环境中得以全面体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环境中体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体验文本精神,感悟深刻意蕴,增强语言感受力。而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强化语言的规范性[1]。
        1.3朗读方式平淡无奇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朗读只是单纯地照字读音,声调平直,没有重音、停顿,或者不按文章意思随意进行朗读,不着一丝语气和色彩,让人听起来毫无美感;有的教师在读的时候声音小且速度快,让人听不出所以然来;还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从声音上模仿,形成一种固定的腔调,类似于“念经式”读法。教师的这几种朗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小学生本来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这样的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课文的优美,而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对朗读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的题材和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好句式的重读和停顿,注意语音、语调,这样的示范朗读才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性使然,凡是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就会在这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某种潜在的能力。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材料,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朗读内容一定要经典、精彩,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们的“耳朵”和“心灵”,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和“范本”,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朗读中来。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并创设朗读的情景,如让学生共读、个别学生读、分组读、分角色读以及男女生比赛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朗读的表现要积极给予肯定,让他们获得自信,尝到甜头,其自然而然就会对朗读感兴趣[2]。


        2.2注重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中,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因此,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如,在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白衣天使》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从中了解课文,然后组织交流探究,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南丁格尔的博爱与强烈责任。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南丁格尔那执着坚毅、勇敢无畏、仁爱无私的高尚美德,朗读时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3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发现问题和不足
        朗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达对自身的语言进行听讲,这是学生的一种自学方式。学生没有亲自朗读课文就不能发现朗读中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不顺的句子和不理解的问题。“事不经过非知难。”学生读了课文,发现了朗读中的问题和不足,就会有新的想法。通过查阅工具书,求助别人,想办法解决,从而探究、合作、交流,由此形成一种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这是新课改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尝试朗读,就不会主动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去。教师的替代训练不出学生的能力,尽管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付出很多,但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习惯,为提高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2.4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会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技巧上进行必要、适度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只有学生掌握了方法、技巧,才能读出感情来,才能领略到文章的魅力。此外,教师对于朗读的评价不能过于单调,应该从语音、语调、情感、对文章的理解把握等方面予以综合考查。只有长期坚持,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3]。
        2.5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朗读的自觉性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我们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受到严重的忽视,导致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坚持朗读。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坚持朗读训练,教师可将朗读教学的评价添加到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中来,成为评价语文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的自觉性,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结束语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求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体会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而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之后,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讲花样,使课堂变得五彩缤纷,却忽视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和课件的展示占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没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因此,语文课堂中要重视朗读的价值,这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张金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5):131-134.
[3]徐顺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