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王璟
[导读]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面对的主体具有思维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好奇心强烈、行动力强等特点,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要依赖于自身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基于数学学科学习逻辑能力要求高以及学科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来说,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反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兴趣激发难度也比较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很多知识都不是很理解,再加上本来数学这门课程就比较难懂、抽象,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很难理解这些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差很多。为此,教师一定要基于学生创新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兴趣教学,这样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并且能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教师给予形象化的讲解。为此,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启发,让学生逐步思考和寻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理解数学问题的目的,提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例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明明手里拿着一个价值5元的铅笔盒,花花手里拿着一个价值3元的笔记本,他们两人手中的东西加起来比10元多还是少呢?”在笔者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立即拿出自己的计算纸计算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学生很快说出了问题的答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如果只是给学生讲解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数学知识。为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具或多媒体的功能开展多维教学,活跃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比如,学到“认识图形”时,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在画几个图形,学生根本无法完全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的教具,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这样使其在脑中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从而真正活跃整个教材内容,并且也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具帮助学生学习正方体,这样不仅可以让整个正方体更加立体,同时学生也可以很快理解和记住相关知识。
        三、生活源泉,促进学生热爱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缩影。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深远的,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较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参与不多,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他们往往不知道数学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由此也不会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比较低。

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总结生活中的规律,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而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一个物品,比如,观察一扇门、一扇窗或一把椅子等等,然后将自己在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记录下来,等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如此,其中一名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观察经历,他所观察的物品是家里的一个漏斗,在这次观察中,他发现当他站在漏斗的侧面观察时,看到的是一个三角形,当他拿起漏斗的底面并直视时,看到的是一个圆形,当直视小型的圆孔时,看到的是一个小的圆形。对于这名学生的发现,笔者及时给予表扬,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做了现场观察物品的实验。经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物品,他们认识到对于同一个物品,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品的结构图形也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由此,学生认识到数学图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联,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对数学的相关概念自然也铭记在心,课堂的效率自然较高。
        四、学以致用,激励学生解决问题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感知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打压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成为平行线,无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最差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擅长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实际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名义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调查家庭近半年用电的数量,具体数字要详细到每个月的用量和半年的平均用量,并利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听说要当小记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在放学之后,大家都积极进行家庭用电的统计。为了防止学生“谎报军情”,笔者还邀请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生进行调查,由此家长们的互动积极性高涨。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不仅通过采访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让学生利用当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当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证明学生所学的知识已经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体现了课堂知识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总之,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但真正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需要数学教师继续研究和进行新的尝试。相信,经过不断实践与创新,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也一定会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秦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114.
        [2]韦瑞强.浅谈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53.
        [3]郎佳.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策略分析[J].青海教育,2017(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