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陈淑媛
[导读]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这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其中环境上的问题最为严重,而政府明确表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这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其中环境上的问题最为严重,而政府明确表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对地理科学专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在研究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轻忽了对环境知识的教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构建环境类课程已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探讨的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环境类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优化策略
        地理科学不仅有自然地理的属性,也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整合性比较强的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这也意味着对环境爱护的应用型人才的缺少,也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存在空缺或者稀少的问题,学生对此方面的知识也所知甚少。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将对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策略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现状
        1.1部分高校对环境类课程不够重视
        环境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热点,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地理科学又是与人类生存的环境、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专业,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忽视了在教学中增设环境类课程,与时代相脱离,只有极少数高校有这类课程,整体的开设状况欠佳,使得学生对这方面专业知识所得甚少,最终窒碍了学生在地理人文专业知识上的提升与发展。
        1.2教师自身环境专业知识欠缺、教授方法机械
        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由于课程的安排不当,教师的教授重点多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对环境类知识存在一代而过的教学现象。此外,教师依赖于书本,教学方法机械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会,窒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构建环境类课程的重要性
        2.1时代发展现状所趋
        随着经济社会的革新,人类的生产技能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展,使得许多天然资源被过分采用,生态也日益变坏。我国也提出了保卫环境的基础国策和走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开创环境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2.2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量,培养实用型人才
        环境教育课程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学生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保卫的心理,培养其解决污染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守护环境的价值观,为实现人们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各种帮助。在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历程中创建和优化环境类的课业有助于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2.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培植价值观是环境教学的主要内容,价值观教育是指对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能源观和可延续发展观的培育。通过人丁动态、环境动态和能源动态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人类、能源与环境统筹发展的途径等范例,使学生确立和增强对人口、环境、资源和延续性发展的观念和理念,最终达到环境意想与素养的统一。
        2.4养成自觉的环境行为
        由于人们的环境思想水平不高,珍贵的自然能源不能充分地被利用,生态环境也没有得到确切的保护。

而环境教育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能够对毁坏环境的行为和问题按照法律加以压制和解决;自身在生活、学习和各种会活动中,能够自觉地爱护环境,不做有损于环境的事情,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业体系的构建与改进策略
        3.1优化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分配与内容,提升对环境课程的重视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各高校应该重视环境课程,注重学生环境观的培养,认识到其教育价值所在,合理地安排地理与科学专业课程,将环境类课程融入其中,可以独立为学生开设环境类课程,也可以将环境类知识融入到地理科学专业课中,进行环境知识渗透,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思想意识和专业素养。
        3.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参与实践活动实行环境教育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是我们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实行环境教育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授课,可以通过举生活中的真实的环境破坏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治理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等)和环境保护实例(如:毛乌素沙漠改善计划)等,加强学生对环境相关专业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环境意识教育的教学要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单独探索为特点,坚持实践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环境中,分组进行考察和做实践研究,并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切忌将书本上的内容照搬下来,让学生去重复地学习。
        同时,教师要注意实践研究活动的内容要在学生已经领悟的知识上加以拓展和深化,要与学生能涉及到的环境问题相联系起来;教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通过教学活动能体验到环境的状况,对保护环境的一些方法进行实地考究和运用,通过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深化认识。
        3.3丰富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专业文化素养,实践教学和理论授课缺一不可。理论是学生开展实践课的前提,因此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为丰富学生的听课感受,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换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寻找到关于目前环境现状的图片、记录短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对于保护环境的一些措施和成果等可以播放记录短片,剖析事例,加深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情境,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展开相关论题的辩论赛,还可以让师生互换身份,由学生作为主体讲授知识等,丰富学生的上课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近年来,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举措,致在保卫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保护环境不仅关联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经济发展。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中创建和优化环境类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实力,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专业人才,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仝双梅,秦趣.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保护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9,48(15):165-166.
        [2]陈志凡,李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高教学刊,2016(21):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