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曹秀娟
[导读] “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实效。
        摘要:“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实效;但在进行“问题式教学”的时, 情境和“问题链”的设计,要尽量走近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尽量做到有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递进。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深度教学   初探   问题链    
        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高考中,使用全国I卷省份的文科考生在文科综合考试结束走出试室的第一句话就是:地理很难! 其实,不仅今年的考生说地理试题难,近几年的文科生都说地理“难”。“难”好像成为每年高考地理题的共性。那,到底地理题难在哪里?下面我们就对近几年考生普遍觉得较难的试题进行分析。
        例如:2018年第36题东北乌裕尔河的扎龙湿地的变迁,属不良结构的情境;2019年的“黄河小北干流”和 “里海的变迁”题组:情境陌生、过程复杂; 2020年第36题的“顺坡垄种植”和第37题“玄武岩平顶山”题组:情境陌生、过程复杂、思维量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这些高考试题的共同特点是:情境陌生或结构不良、过程复杂、思维量大。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情境和过程的复杂程度决定试题难度;学生素养的水平决定了试题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地理过程的推演、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要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就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地理思维元素,通过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以推动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强调要“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一种用“问题”整合教学内容,并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分析能力。
一.“问题情境”要注意走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问题设计在选择情境时要考虑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我在高三复习课上就经常利用与佛山相关的素材进行问题情境设计。例如,在复习“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时利用了“佛山的陶瓷产业”的素材,在复习“工业集聚”时利用“乐从家具制造业”的素材、在复习“旅游地理”时利用了佛山的“新八景”等素材,在复习“民居与环境”时利用佛山升平路的“骑楼”素材,在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选择了佛山“剪纸”、乐安“花灯”、顺德“香云纱”等素材,通过利用这些学生较熟悉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系列化和递进化
        问题是撬动思维最好的支架,而“问题链”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所以,“问题链”的设计需要遵循递进化和系列化的原则,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形成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链”,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思维逻辑。此外,通过设计串联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利用地理思维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发挥“问题链”的推动和刺激作用,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设计并联式的“问题链”,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思维的迁移和归纳能力,推进学生的地理思维向横向发展。


三、注意找准“问题链”设计的落脚点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问题链”设计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理清学生备考的“困”区,找准“问题链”设计的落脚点。从备考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失误点也是潜力点。因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与学可以获得的潜力。也就是那些学生想得但不能轻易得到的分数,可以做但不是轻易能做好的题目,就是学生的潜力发展区。所以,只有找准“问题链”设计的落脚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第二,要注意找到学生认知的冲突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在地理教学中,由于不良结构的情境或问题的存在,很多的知识会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性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冲突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深度教学。例如,在复习“工业”时,我利用 “南海模式”的文字材料(略),并附上意大利萨索洛镇工业小区模式图和南海区七大镇区主导产业分布图,设计了以下问题链(题例一):(1) “南海模式”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有哪些异同点?(2)意大利工业区有哪些值得南海产业发展借鉴的地方?
        通过“南海模式”与意大利的工业区的比较,使学生理清了两者的异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必修2中的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与“南海模式”这一认知冲突。   
         第三,要注意找到认知的迁移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因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迁移则是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而影响新的学习,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认知迁移点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例如,我在利用“佛山陶瓷产业”的素材围绕“工业”的四大核心考点构建好“问题链”后(见题例三),又设计另一组“问题链”在旅游业方面进行了拓展延伸(题例二),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思维(材料略):(1)石湾镇依托陶瓷工业发展工业旅游可以带来了哪些效益? (2)从佛山陶瓷产业的角度,可以设计哪些旅游项目(活动)?
四、注意围绕“问题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问题链”教学犹如一座“大厦”,搭建好框架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这座“大厦”的稳固程度,也就是说“问题链”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
         我们在教学中构建“问题链”时,通常采用的是“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方法进行“大厦”框架的构建,即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先围绕整节课的核心考点构建“问题链”的大框架,然后再对某个考点进行细致的问题情境设计。地理课堂采用“问题链”教学就是要把几个核心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横向进行排列,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些核心问题来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2]
         例如,在高三“工业”的复习课上,我利用“佛山陶瓷产业”作为素材(略),根据与“工业”相关的核心考点构建出以下“问题链”(题例三):(1)佛山陶瓷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 (2)大量的陶瓷产业集聚佛山具有什么意义? (3)试分析导致佛山陶瓷产业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 (4)佛山陶瓷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这组“问题链”主要围绕着与“工业”相关的 “工业区位”、“工业集聚”、“工业影响”及“工业可持续发展”四大核心考点进行设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调用知识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构建起与“工业”有关的核心知识体系。
        总之,高三的复习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式教学”离不开情境,良好的课堂情境应贯穿整个课堂,以使问题因情境而生,情境因问题而变。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三课堂上得既有意义又高效。
参考文献:[1]夏森烈,让高三问题式教学的情境走近学生[J].地理教学,2020.10
作者简介:曹秀娟,女,1974.8,籍贯:广东省佛山市,汉族,职称:地理中学高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