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美术课中的创新思维教学构建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刘进川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美术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家对美术的认识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美术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家对美术的认识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基于高考至上以及美术基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部分地区教育的不均衡,以及家长对孩子在美术教育观念上的不同认识,造就了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别。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无论经济条件、师资、家长重视程度、学生认识上等各方面和城市学校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农村小学美术在课程设置和教师安排上还不够合理,甚至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这就更需要美术老师在窘迫的环境下发挥更好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启农村孩子的艺术审美之路。
        农村美术教育中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挥的因素
        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中重临摹、轻创作,重室内、轻室外。
        许多农村学校老师固守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导致上美术课就让学生临摹。美术课大多在教室内作画,要么依葫芦画瓢、要么闭门造车,美术课便成了千篇一律的批量生产。学生并非“幻想家、空想家和复印机”,若不亲自领略自然风光,观看云卷云舒,目睹四季色彩,欣赏田园美景,感受微风拂面,搜集生活素材,美术创作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素之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重绘画、轻手工。
        部分人认为小学美术课就是绘画,而往往忽略了工艺美术。其实工艺美术不仅能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心灵手巧,创意无限。民间工艺美术尤其丰富多彩,并且农村山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树根、泥巴、植物种子、壳、皮、叶、石头以及纸板、麻布片、塑料、尼龙、皮革等废旧材料,一俭省,二美观。如此这般,易教易学,且学的灵活多样,为美术教育带来诸多方便,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素之三:教学方式重静态、轻动态。
         美术教育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且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但学生的兴趣是短暂的,教师若不探究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索的心理特征,而是以自己为主体,一画到底,学生静态被动地听枯燥的教导,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的。教师只有“顺应童心,投其所好”,通过看、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才能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去想象创新。如在《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走走、看看、想想,在上学的山间小路上去探索、观察,然后把自己觉得有趣的痕迹拓印下来。这样,学生先认识了要拓印的对象,便能做到心中有数,轻松自如地展示他们发现的各种印记,然后利用这些自然的印记来创作作品。
        因素之四:放羊式教学
        由于农村师资的欠缺,很多代课老师整堂课就让学生自由画或者随便找一幅图画让学生临画,学生不得其法作业毫无效果,失去了美术课的意义。


        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阶段:将观察与想像结合起来渗透创新意识
        为什么表现出来的东西太简单?你认真观察过你想要表现的物象吗?比如画爸爸妈妈,将他们的头发进行比较: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爸爸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怎么长的(头发的走势)哪个长哪个短,哪个多那个少,哪个浓密哪个稀疏?头发上有其它装饰吗?再比如画鱼,本来小学生写实能力弱,为什么要画得很像呢?为什么不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像?通过引导观察让孩子自己去丰富画面?
        同样画鱼,有的学生仅有简单的想像能力和表现力,有的则具有较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首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创新。
        一堂美术课,不应该是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跟着老师模仿。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创新。老师不用每次做完整范画,要根据学生思维去引导他们想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作品更多的认可和赞同。鼓励学生创新就是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也许作品不会尽如人意,但是一定不能抹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哪怕是一个小的点,也会给孩子心灵带去极大的鼓励,激发更多的创意。
        第二阶段:让孩子将所表现的物象用美术语言丰富起来。
        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指的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些基本构成因素,例如组成艺术作品中的点、线、色彩、结构、形状、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等,另外还包含多样统一、比例协调、对比恰当、形式和谐……
        让儿童充分运用点、线、面丰富画面,美是一种感知,但这种感知需要老师去引导。什么样的画面才是美的,比如画面中的点有大小、疏密、形状的变化吗?线条有聚散、长短、曲直、粗细的变化吗?你所画的物象是否过于简单,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东西吗?添加的东西有变化吗?为什么我们只能添加一些单独的物象,而不是对已有的物象进行添加,让它变得更丰富呢?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否具有形式美感?
        第三阶段:创设学生自由构建创新思维的情景
        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美术教育,没有自由的创作空间,就没有想象力发挥的余地,缺乏想象力就更谈不上创新性。比如学习《京剧脸谱》一课,教师准备京剧的视频、音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边看京剧表演一边创作,学生自然能创作漂亮的脸谱。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平等相处,都有利于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建立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学生如果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一定会主动且执着地去完成它。这时候,老师要发挥自身主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例如,在进行《卵石的动物造型》这一教学内容时,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收集各种造型的石头,然后动手设计制作,当学生在装饰自己感兴趣的石头时便能得到更多的体会,可以发挥更丰富的想象来绘制。
        第四阶段:打破形状的束缚
        大胆夸张地描绘,表现出的画面别具一格、新颖独特,不仅形式美还体现出丰富的想像力。让学生放弃对物象本身样子的思考,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形状。比如画面具:不要受椭圆形脸型的约束,我们可以把它画成树叶的形状、蔬果的形状、不规则的奇怪形状等等。在小学美术教材中,低段往往都是一些培养想像力的内容,比如:我的太阳、一张奇特的脸、手形的联想、彩墨游戏等等。而到了高年级才出现了:自行车写生、画人像、透视现象等这些写实性的内容。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们就应该放弃对形的约束,让儿童大胆的去想像去创造
        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和途径,在培训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和记忆力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教学成了美术教学的核心,但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着偏见。我们美术教师必须拥有创新性观念,真正落实创新教育,让美术课能真正起到培养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同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便去表现和创造美好的将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