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体育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身体素质,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初中生身体发育特点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活泼、灵动中迁移知识生成技能。
关键词:初中体育;知识迁移;表象训练;游戏活动
初中时期正是孩子们身体发育旺期,也是世界观和良好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该时期的体育教学必须要能契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但是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一直被边缘化,几乎只是在支应差事:课堂上散漫的自由活动抑或死扣教学大纲进行一刀切式的强化训练。殊不知这两个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极端教学行为都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甚至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与“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初衷严重背离。鉴于此,我仔细的学习了一下新课改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初中生的身体发育规律和认知状况,对如何让初中体育课走出封闭模式,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个体性、活泼性的特征进行如下探索与讨论:
一.结合认知规律分解动作
初中生们的认知能力与记忆都是循序渐进进行的,根据学生们这种认知能力结构特点,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遵循学生们的认知结构特点,因为初中生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性是非常高的,我们在教某个动作的时候不能一刀切的将一个完整动作示范一次性完成,因为这个时候有一些学生,他们还对动作的过程以及动作的结构还没看清,这时候我们就把整个动作示范完成了,初中生们在头脑中没有形成动作表象,这个时候让学生们练习的时候那些不会的学生就没有目标性与兴趣性,他们就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细节上对动作课前做出规划,在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与慢动作示范,这样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与迁移规律,才能减少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初中生们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跳绳过程中经常有不协调的动作,还会经常性的发生危险,因此我根据初中生头脑的认知规律与动作迁移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环节:并脚节奏跳,有节奏双手腕摇,有节奏摇手腕与并脚跳结合三个动作分别进行教学。并脚有节奏跳我们就是让学生们双脚并拢,有节奏的跳跃2公分高的海绵垫,让学生们体会跳跃过程的感觉;有节奏双手腕摇,是两只手分别拿一条短绳,同时摇动手腕带动我们的短绳,使两边的短绳摇的时机与高度相同,这样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体会到摇绳过程的节奏感;有节奏摇手腕与并脚跳结合,就是让学生跳跃两公分高的海绵垫时,将我们双手摇的短绳同时抽打在我们的海绵垫上,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动作分解开来练习,原本枯燥无味的动作就可以让学生们很好的接受学习了,很好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通过表象训练刺激感官认知
“表象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将正确的动作示范以视听等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让孩子们无意识地借助自己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示范进行知识回顾和充分训练,最终形成脑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率建立和完善动作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和巩固知识,提升动作技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这里以学习篮球知识为例,篮球运动是一种富集娱乐、健身和竞技等于一体的群体性对抗体育运动,其巧妙的战术、灵活的技巧一直是体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初中阶段是初步接触篮球的阶段,孩子们囿于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限制可能对有些东西不容易形成连贯技能,诸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都可能让孩子们在技巧面前逡巡不前,甚至望而却步。
这种情况下,为了积极提升初中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笔者提出“好运动不求甚解”的表象训练理念,不给孩子们进行过多的抽象理论分讲,而是将篮球动作的经典部分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制作成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通过充分的感官刺激先形成条件反射的无意识运动惯性,这样同学们就会先行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然后再有计划、有意识地不断重现视频上的技术动作示范形象,最终将“意识动作”转换为理性技能。如此教学,将学生的表象、意念、动作进行有效联结,使三步篮、定点投篮能技能掌握水到渠成,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三、通过趣味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发条,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初中生认知第一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借助灵活、活泼的游戏活动来牵引大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我们在上课练习学生们的反应灵敏度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小游戏来练习。游戏的具体方法使;学生们面对面站立,在每两位学生中间放置一个篮球,然后让学生站好听从老师的口令,当老师喊耳朵,学生们就摸自己的耳朵,当老师喊鼻子的时候,学生们就摸自己的鼻子,当老师喊掐腰时,学生们就自己掐腰,当老师喊篮球时,学生们就用最快的速度将两个人之间的篮球抱在自己的怀里。每抢到篮球得一分,摸错地方扣一分,得分多者获胜。将教学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孩子们在课下进行体育锻炼,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 的身体素质。
三、通过趣味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发条,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初中生认知第一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借助灵活、活泼的游戏活动来牵引大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孩子们身体状况和知识结构存在客观上的差异,所以我们体育教学活动也不能进行一刀切,我们要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阶梯性“同质小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要根据各组的实际接收能力,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盲目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课有所获,对课堂学习充满自信和充实感,形成渴望学习的正能量。比如在中长跑的训练当中,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孩子自身的实力水平,将孩子们分为以下“同质小组”快速组,中素组,慢速组。设置不同的训练模式。如慢速组,只要孩子们能够坚持完成就是优秀,中速组,以提高水平为目的,在跑的过程中在完成跑完的基础上还要完成老师要求的时间内完成。高速组,就是要不断的突破自己,让自己的水平不断的被激发出来。每一组的前三名都有晋级更高组的机会,每组的后三名要去低一组的组别去跑,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出学生们的潜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在困境中越挫越勇的品质。也让对跑有弱势的孩子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不会因为都比他快而烦恼,学生们之间的互相鼓励使学生们更好的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直接的友谊也更上一层楼。
我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与成长规律进行探讨与研究。总结,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学生们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玲.对初中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J].《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
[2]李伶华.“教”与“玩”结合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年6月
[3]李琳.元认知能力与新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4(03).
[4]王洁群,金宝玉,刘云盛.试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