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示范”,探究美术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袁敏
[导读] 目前美术课堂中的“示范” 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如何优化教学“示范”,创新课堂“示范”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示范”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

        【内容提要】
        目前美术课堂中的“示范” 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如何优化教学“示范”,创新课堂“示范”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科学、合理的“示范”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
示范 美术课堂 有效教学

        示范教学法也称为演示法,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执行一套规范的程序或动作,引起学生相应模仿行为的教学方法。曾几何,美术课上,教师不敢做示范,示范教学不当会产生很多弊端,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一触及就好像与新课标有悖,于是美术课一度出现“动口不动手”现象。而如今,美术课上,教师不屑做示范,多媒体的应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视听,又省时省力,对多媒体课件过多的依赖使美术课又一度展露“动鼠标不动手”现状。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美术教学是关于视觉艺术的直观形象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示范教学的重要作用。?然而要转变传统示范以知识技能的单向传授为形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合理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示范”过程和形式,创新有效的课堂示范教学?我认为有效的示范要以“三维目标”为抓手,协调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间的关系,并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通过示范过程中示范方法的优化得以实现,其间有机的渗透情感、陶冶情操。
1、情、意结合,在示范中提升审美情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充满激情地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美术教学理应努力开掘这种“美的清泉”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示范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种冲动,当教师在黑板上或画纸上满怀激情、潇洒自如地画出一幅幅示范画时,学生经常会发出惊讶、感叹、羡慕以致于迫切想表现的心理变化。美术课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有比示范更直截了当的吗?在示范的状况下,学生是亲临其境的,是近距离的,是直接的感官反射,是直接的心理反应,是美好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并使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这正是有效美术课堂所要求的。
        苏少版七年级《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一课是欣赏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欣赏和评析中国花鸟画中初步感知花鸟画的风格和特点并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我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现场写意画《荷》示范。因为大师的作品固然美,固然价值高,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是遥远的,而示范中的老师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碰撞,是真真切切的艺术对话。我在示范前告诉学生:老师将“以画会友”通过画来找到知己,能感知老师的画所表达的情感的同学还能得到老师的作品!我结合演示一边介绍自己的构思,用笔、用水、用墨。激动的情绪、一丝不苟的步骤、爱荷情感的真切流露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最后在敬慕的眼神和热烈的鼓掌声中,我找到了一位学生知己!课后还有很多对中国花鸟画感兴趣的学生问我讨要范作,并询问自己要怎样才能画出老师的水平。尽管示范只有短短的3-4分钟,但从同学们激动、期待而又专注的脸上,我想学生不仅在示范中了解写意花鸟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进一步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独特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提升审美情趣。
2、把握时、度,在示范中解惑破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应该突出灵活智慧特点。比如根据不同的美术学习领域,围绕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探索设计灵活多样的示范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示范方法,在什么时段、哪个教学环节运用效果最佳?有效示范应该是把握示范的时机、程度有针对性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起“雪中送炭”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顺利开展,充分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
        苏少版七年级“造型·表现”《人类的朋友》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其中一点:了解并掌握动物的画法,并能对身边的动物进行写生。

教学难点:画出动物的精彩瞬间。因为动物的动态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表现时往往无从下手,又或是从细微处入手,不能整体观察,作业时间漫长。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上,以兔子为例,我先请学生尝试在30秒时间里根据所提供的兔子照片,快速画出兔子的动态特点。果不其然,绝大部分同学或因为方法不对,又或因为对兔子的结构不了解,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寥寥无几,完成的质量也不高。正在学生困惑之时,我及时展示兔子的骨骼解剖图,和学生一起了解兔子骨骼、肌肉和动态、结构的关系。然后让老师来试一试,示范快速表现兔子的动态,并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方法:先用圆形概括表现兔子的头、胸、下腹部三个主要结构部分,然后再用线连接这几个重要部位,最后再添加五官、脚趾等细节。在学生帮忙计时的读秒声中,兔子的形态一蹴而就。学生们也豁然开朗。在之后的作业中尽管面对不同类型的动物或是活泼好动的动物,学生都能结合动物的结构入手,又快又准的把握动物动态。
3、留、添结合,在示范中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示范越具体、越完整,对学生的思维局限也就越大,因为学生是善于且乐于模仿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示范不能面面俱到,甚至需要留白,营造缺失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意义建构,发展思维,激发无限创意。
        苏少版八年级《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一课,我用泥条塑造一个人体外形,先弯曲泥条,打破人体的对称,演示出弯曲的动态线,顺势分出双腿呈微屈,接上双臂自然弯曲摆动,一个跑步的动态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一气呵成的示范把动态人物制作的步骤,以及如何使人体在动态中控制平衡、四肢协调等制作难点都展示得清晰而直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变出哪些更生动的动态呢?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他们的手下变化出生动活泼的各种动态:有的泥人在踢球,有的泥人摔跤了,有的泥人一边走一边打手机等等。在表现出动态后,再近一步引导学生:人物会有怎样的表情呢?服饰又会有怎样的特点?随着动态衣服的衣纹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在尝试和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在多向发展:假如在踢球,头发会飞起来吧,应该怎样表现呢?这时我适时进一步示范:只要在原来发型上“捏一捏”让它变形,并添加几片翘起的泥片,发型也一下子有了动感。假如摔跤了,惊恐的表情又该如何表现呢?我演示借助工具,让泥人的嘴巴“戳”成大大的“O”字,粘上突出的大眼球,顿时学生不禁也模仿起来。假如在打手机,手肘部的衣纹又如何表现?我示范:“压”成一定厚度的泥片,像穿衣服一样包住手臂,在臂弯处“挤一挤”,衣纹就自然生成啦!在不断的添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捏泥人的技巧和方法,思维也不再禁锢,创意空间被打开,作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既满足了学生的求异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还能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4、师、生互动,在示范中唤醒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取得成功,就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因此同学示范,在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能激发其余学生好胜心、学习动力。优化的美术课堂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同时,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参与示范、合作、互动的空间,营造出和谐、平等、互动、交往的美术教学新秩序。师生共同示范,演示作品创作过程和方法,能激发学生共同参与,团结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创作作品。
  苏少版八年级《有趣的墙》一课属于设计和制作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立体造型的创造潜能。我利用纸质长方形为基本形累积好墙后,适时引导:有哪位同学可以累出和我不一样的墙?有学生积极上台演示,而我在一旁适时总结;他改变的是基本形的方向!还可以改变什么呢?台下的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可以改变基本形的累积方式;有的说还可以改变基本形……我都请学生上台一一示范,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最后令我和同学们惊喜的是在同学们创新思维的迸发中,我们竟用同一基本形累积出几十种多样而又美观的有趣的墙!
        示范是美术课堂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活动,是让学生直接感受美术神奇魅力的最佳途径,有效的教学示范方法还不仅限于此。只有根据不同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法分析,勤于探索,研究与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示范方法,才能打造有效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


作者简介:
袁敏,女,1981年6月,中学一级教师,无锡教学新秀,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邮编:2144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