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式教学”研究的学习方式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潘萍1 赵华2
[导读] 基于融合式教学理论,我们通过对中外教育学生学习方式优势融合的思考,立足于现今教育与面向未来教育融合的考虑,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三位目标与核心素养融合的思考,结合普通教学模式的反思。

        摘要:基于融合式教学理论,我们通过对中外教育学生学习方式优势融合的思考,立足于现今教育与面向未来教育融合的考虑,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三位目标与核心素养融合的思考,结合普通教学模式的反思,我们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融合策略:1.强调教学目的融合。2.强化教学主体的融合。3.多维度教学内容的融合。4.多手段教学方式融合。5.多元化评价融合,实现对探究过程的立体评价。通过实践,期望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策略
        
        云大附小于2014年8月由云南大学创办,是一所隶属于云大附中的云南省优秀品牌学校。在谢静校长的带领下,云大附小大胆开创教育理念新模式,自主研发、制定出理念先进、独具特色的“融合式教学”体系,经过5年多的实践,“融合式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20年还获得了“2019年度云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019年5月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谢静名师工作室在云南大学挂牌成立,来自云南省各地州的15名优秀教师经过遴选成为了工作室的成员,在工作室主持人谢静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与到了“融合式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如何在“融合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反思。
        1 Why——提出问题的依据
        基于融合式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我们经历了多次问题提出,推翻、重塑的过程,我们最终确定了基于“融合式教学”研究的教学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融合策略是什么?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其一,中外教育学生学习方式优势的融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位居全球之首。基础教育中,长期以往形成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文化知识的传承上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和国外教育相比,我们欠缺的是探究性学习能力。我们经常看到外国的孩子们席地而坐,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培育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外教育各有优势,如何让优势强强联手,取长补短,这就是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原因之一。
        其二,立足于现今教育与面向未来教育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廖伟博士讲座中多次谈到未来社会的几个特点:科技化加深,价值观进一步多元化和分化,重大风险不可预测。21世纪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在P21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4C模型的基础上,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了5C模型,建构了21世纪人才培养模型。“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包括:创造力(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文化传承与理解(cultural?competency)。所以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原因之二就是基于对未来社会特点考虑的。教育培育什么样的人,必须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三,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融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当有一天我忘记了所有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左璜教授也曾说过:什么是核心素养?当一个人把所有东西忘却了,留下的就是核心素养。所以,若干年后我们想留在孩子们身上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融合,需要传统学习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融合。
        2 What——关键词的界定
        传统学习是指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传统学习的核心是“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递,包括概念、理论、方法等,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在小学到中学、高中甚至是大学的受教育过程中,由一名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不断地记笔记,然后复习,再参加考试,这是传统学习的典型方式。通过老师“教”和学生“学”从而使学生得到概念、理论和方法。
        而作为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则是与之相对应的,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的理念、方法、模式,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现今的语文教学当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有很多学校在做,北京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已经从整个学校的课程构建以及融合做出了很大的示范,云大附小在谢静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教学贯彻“融合式教学”理论思想,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而作为我们普通教师,在没能力改变学校课程设置的大环境前提下,立足于我们的课堂,实现我们自己的融合,内容的融合,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融合。


        3 How——融合的策略
        对我们而言,首先是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的重塑。经验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但也会是固有的难以打破的屏障。很多时候教师们习惯使用传统学习方式引导孩子学习,而今天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证,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舍得放手,愿意放手,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与获取知识的空间与时间。
        即从以下五个维度达成融合策略。
        (1)强调教学目的融合。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人?从单一文本走向大的育人观,立德树人贯彻教学始终。学科教学目标多维度融合,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育具有沟通与合作能力、批判思维、探究与创新和社会文化的认同核心素养的人才。
        (2)强化教学主体的融合。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提出问题、在多主体的融合中探究求证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合作、家长参与、社会力量介入、教师主导的多主体融合探究,最终要达成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3)多维度教学内容的融合。探究求证的前提在于有主题、有方向。首先融合国家课程提出探究问题或某一主题。通过多主体融合探究,通过多学科内容上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例如,我们就“长征”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教学内容融合。语文中的《七律长征》,数学中的《数说长征》,如果给学生这样一个数说长征的探究任务,我们相信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实践、经验对比等探究性学习,能更加深刻的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容易,更能深刻的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们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当然长征当中涉及到学科内容融合的支点很多,找到这些学科融合的支点,巧妙的布置探究学习任务,就能让学生在学科内容融合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长征的历史,飞夺泸定桥也好,横渡金沙江也好,这些战役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经典性战役,让孩子去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就是一段历史学科的融合。在长征当中走过了那么多省,趟过了那么多河,翻过了那么多座山,如果能在探究性学习当中,让孩子们按照长征路的轨迹制作一幅长征地图,那么这就是与地理学科的融合。这样一些学科内容的整合渗透一定是能更深层次的带领学生感悟文本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结合文本进行语文素养训练一定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内容进行了融合的同时,其实,基于同一主题的探究也就开始了。我们语文课本当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作,这是语言文字的直接呈现,对学生来讲,收集数据,那是数学当中的探究,了解所走的路,每一个路段的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是对地理学科的融合探究,对于历史的了解,搜集资料和求证,这是对于历史学科的探究,所以基于同一主题,我们的学生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性学习。
        (4)多手段教学方式融合。在所有的数据收集完以后,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对学习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这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好坏。要更好的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选择。教会学生使用Excel表格对探究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汇总后可以方便地进行筛选、抽样、排序,甚至能快速的给出不同形式的直观数据统计图。教会学生使用word对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把探究学习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可以把与长征有关的诗词文章编排成册,可以撰写读后感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整理方式,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的学习最终还得要落实到人文情怀的感悟与语文素养的训练上,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最后的呈现方式我们需要回到以课文为支点的主题上来,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生活与文本的融合。例如前面我们说到的《七律.长征》一课,通过探究性学习体会了万里长征的艰辛,体会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们可以入情入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撰写读后感;结合探究性学习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整理的相关数据,教师还可以结合讲授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诗句当中的词句;结合搜集的相关的诗词,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诵读,进行诗歌朗诵。通过多维的教学手段融合,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文本的人文情怀及进行语文素养的有效训练。
        (5)多元化评价融合,实现对探究过程的立体评价。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以教师的评价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多元化的引入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不同班级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甚至于引入社会因素的评价。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点评、修正学生们的探究过程,学生与家长合作探究过程中家长会给予孩子们不同的评价意见,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之间的对比修正这些过程评价都是对探究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融合式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反思,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改进策略只是我们粗浅的一些想法,更多的还需要在学习和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并在反思中不断修正,我们的实践希望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坚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左璜,莫雷.核心素养:为未来培养高智能优质人才[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7(3):1-7.
[4]窦桂梅. 构建"1+X课程",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01):6-10.
[5]谢静,廖伟.融合式教学及其实践策略[J].中国教师,2020(04):6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