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探微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9期   作者:李素娥
[导读]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直接给出相关的生物概念或定义,却忽略了概念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直接给出相关的生物概念或定义,却忽略了概念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由于缺乏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机械背诵的方法来学习生物概念,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基木概念、核心概念和重要概念,虽然各个概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但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纵横交错。教师要根据生物概念的不同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一、优化实验探究,促进概念的生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掌握课本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如在《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究时间过长且不容易直接获取实验结果,教师可能会放弃探究实验,干脆变为讲实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为了既不剥夺学生实验探究的权利,又讲清楚蒸腾作用的概念,我对实验方法进行了优化:提前录制实验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把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课下合作探究实验=看完视频后,我提出问题:①塑料袋内为什么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从哪来的?②为什么锥形瓶内的液面高度会下降?在观看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轻松答出:①植物枝条吸收了塑料袋内的水分,这些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散发到塑料袋内壁。②水分被植物枝条吸收导致锥形瓶液面高度下降。通过优化实验步骤,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学生自己就能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教师只需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视频演示、亲自探究,学生看到了清楚、明显的实验现象,体验到概念生成的过程,也大大节约了课堂授课时间:又如在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为了求证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叶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我设计了用墙藓假根泡红墨水2天,然后把叶片放在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墙藓的整棵植株细胞未显红色,把红色红墨水撒在叶上,连续撒两天后,把墙藓的叶片放在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叶片的细胞液泡是红色的;为求证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把毛蕨养在红墨水一周观察,肉眼就能观察到毛蕨的茎叶都呈红色。优化实验有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抽象的概念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同时,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将更加深刻、持久。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概念的理解
        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给予学生一定启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加深了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学《营养物质的作用》时,教师提前设计《爱心毛衣》情景剧,邀请部分学生在课前排练并在课堂中表演,观看完表演随即提出问题:“如何鉴定小贩所卖毛衣是不是纯羊毛的?”学生回答:“用打火机点燃一缕羊毛,发出臭味就是纯羊毛的毛衣,因为羊毛中含大量蛋白质。”教师继续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呢?”以此问题来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学生由羊毛自然想到动物的毛发中含较多蛋A质。通过简短的小品情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明显变得活跃。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蛋白质”概念的理解,并牢记了蛋白质的鉴定方法。因此,抽象的概念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了,学生的记忆将更加持久。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还是很难理解日常生活中未接触过的或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而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使生物概念更加形象、生动。

如在教学《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课时,为了讲清楚“细胞分裂”的概念,教师首先播放小壁虎借尾巴的视频,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长出来?尾巴的长出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呢?”学生自然想到小壁虎是由于细胞数目不断增加而长出尾巴的,教师引出生物体的不断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进而引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又如教学《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这个重要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然后让学生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一条河流、一个饲养虎的园子是不是生态系统?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展开讨论,踊跃发言,通过讨论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阐明了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点。在这一节的授课中,借助多媒体使得陌生的概念生动化、形象化,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情绪高涨,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效率较高。
        四、运用资料分析,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概念的生成往往需要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对于不易获得直接证据的概念,图文资料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间接证据:教师通过适当的图形或文本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相关概念。如在教学《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教师展示图文资料:上午放学时间到了,你听到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你匆匆走出教室,直奔食堂:食物散发的香味让你感到饥肠辘辘。你精心挑选了一份饭菜付完账后小心翼翼地端着饭盘,在拥挤的食堂中找到你的朋友,在他们的身边坐下开始用餐。看完图文资料后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分析:①你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上述活动?②各个系统间是如何进行协调协作的?你还能举出事例来说明人体的八大系统是协调统一的吗?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就形成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重要概念,大多数动物和人体一样,都是由消化、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八大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来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3为了帮助学生在《动物的行为》这节课中理解“社群行为”的概念,教师提供资料: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地位:它趾高气扬,雄赳赳气昂昂,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琢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只能迅速逃跑。公鸡也有不同的等级地位,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低的公鸡甚至会失去交配机会教师提问:鸡群的这种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各个成员之间是否相互依赖,频繁互动?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分析中总结出“社群行为”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借助图文资料,体验到概念的生成过程,也锻炼了归纳总结能力。
        五、应用建模使概念直观化
为了研究某种现实或事物而建立相应的模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文字上理解概念的表征是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的。
        如在讲解《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学生分组建模,心脏模型实验室提供,认识心壁、贴出心脏四个腔,与心脏相连接的血管,用不同颜色的吸管代替,让学生接上;帮助理解心脏功能和血液流向;又如讲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肾单位模型,用输液管砸几个小孔模拟肾小球,用漏斗模拟肾小囊,并在漏斗内侧放定性滤纸,漏斗出口接输液管模拟肾小管,用针筒抽红墨水,往输液管(肾小球)处注红墨水,最后从漏斗输液管(肾小管)流水无色透明的水,帮助理解肾小球、肾小囊的过滤作用,学生通过建模直观肾小球的作用,明显感觉学生建模过程中的快乐,在快乐动手中学习知识,总体感觉教学效果特别好,总体上这两节课用建模的教学模式比其它的教学模式更有实效性,很容易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概念知识掌握记忆也深刻。
        结语
        如何使生物概念教学更加有效,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辅助多媒体和图文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生物学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归纳概括生物概念。运用生物概念来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立影,张莉.基于概念图的教师有效教学途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5-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