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模态话语应用于汉语沉浸式教学,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本文按照多模态话语应用的“最佳效果原则”,对一堂汉语沉浸式科学课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进一步探索模态选择的原则和优化课堂操作的策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对教师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汉语沉浸式教学。
关键词:汉语沉浸式教学 多模态话语 原则 策略
汉语作为美国的“关键语言”(Critical Language)之一,人们的学习热度不断增加,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其中,汉语沉浸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蓬勃发展起来,截止2018年8月,美国开设汉语沉浸式项目的学校共计264所(Elizabeth Weise,2018),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沉浸式项目的第二热门语言(崔永华,201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当下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并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和语言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多模态话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习者最大限度输入有效的学习信息。一个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图片、文字、声音,也可以是老师的肢体语、表情等,可以是辅助物品、教具的展示,可以是教育环境的体验,更可以是多种方式结合的共同展示,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强化信息输入,并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更加快速和深刻,同时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实现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多模态话语的分类及选择原则
(一)多模态话语的分类
王祖嫘(2016)在对美国犹他州和明尼苏达州幼儿园及小学的汉语沉浸式课堂多模态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将美国汉语沉浸式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为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和空间模态。见表1:
表1 美国中文沉浸式课堂的多话语模态话语分类
笔者于2019年9月通过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来到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的Meadow Brook小学担任三年级汉语沉浸式项目班级助教,通过向主班教师的学习和亲身的教学实践,对美国小学汉语沉沉浸式课堂教学中结合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切的体验。笔者认为,王祖嫘教授这种模态的应用和划分,一方面尊重了多模态话语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针对儿童的汉语教学,简洁明了,层次分明,便于观察与实践,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此分类为参考。
(二)多模态选择原则
如何对教学中的多模态进行选择和运用,张德禄(2010)提出了模态选择的总体原则,即“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的充分表达说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同时还要以有效、适配、经济等特性为基本原则,在选择任何一个模态来进行教学时都要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前提或在选择不同的模态时,要考虑其适配性,避免无效使用某种模态或生搬硬套组合模态从而产生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这样多模态组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根据这个“最佳效果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设计之时,教师要结合自身能力和学识,选择适合教学内容表现方式的模态。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做一切设计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学情分析,掌握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行为习惯等,把学生看作是能思考、会质疑的学习者,做到一切在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模态都是为学生求知和思考做准备。
二要加强相关各方的协作。在多模态话语下的沉浸式教学中,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师生交互都是极为重要的关系。在教学模态的选择上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进度和速度、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提问的引导等;同时要兼顾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教室的空间大小、采光条件、多媒体硬件配备、信息传播渠道等。
三要遵循适度、合理、协调等原则来增加正效应,避免负效应。不同的模态之间要互有联系,能起到相互强化和协调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可以收到相得益彰或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然,模态的运用并非越多越好,要做到选择恰当,适时出现,并能适用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认知和思考。杂乱无序的多模态会打乱教学进程、掩盖教学目标,让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失去设计和选择多模态的意义。
二、多模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多模态话语的应用为提高汉语沉浸式教学的效能提供了思路,模态的选择原则为教学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美国Battle Creek Area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enter编写的三年级《科学》教材《温度和气温》一章中,选取《气温的测量》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探索多模态话语在汉语沉浸式课堂中应用方法。
(一)课前要注重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分析
要完成一次多模态课堂教学,必须在课前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准备教学用具的工作。
《气温的测量》一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特别贴近,教学目标设定有三点,一是学会准确读取气温计上的数值;二是学会用气温计测量温度;三是学会记录气温并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冷热和天气的冷热有了直观的感受,具备一定的中文基础和数学知识,参与体验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习,在认知方面能够了解气温变化的特点,学会用于描述温度的汉字“高”、“低”,表示天气变化的字“冷”、“热”等。在技能方面除了学会气温计的识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汉语思维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组织与调整
要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开展三个活动,一是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二是分小组测量记录教室内外气温的变化,同时分析一天中五个时段的气温变化,探索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三是把测得的气温数据记录在表格里,为后面学习其它气象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以教师有声语言为主模态,并使用多媒体呈现文字、图像、视频、符号等视觉模态,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同时实物教具的使用,小组活动的安排,实现人物、人人接触的触觉模态。具体教学过程和模态的选择参与如下: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张图片;提问:四张图各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气温的测量”,教师同时板书课题“气温的测量”和关键词“冷”和“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四张图片,联系学生自己对天气变化的直观感受,同时教师需要明确:气温是空气的温度,是大气的冷和热;气温是天气现象的重要特征,活动时要求学生记录气温数据。
导入环节以教师有声语言为主,即以听觉模态为主,其次有视觉模态呈现的图片,立刻能让学生联想到四季的变化,双重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快速关注本课的主题。
教学环节二:聚焦主题,正确使用气温计(20分钟)
1.室内活动(10分钟)
(1)出示教具气温计。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一支气温计。
此环节教师应说明“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区别,介绍中国等大多数国家用摄氏度记录气温,而美国等部分国家用华氏度记录气温,并板书摄氏度的书写方法“℃”和华氏度的写法“℉”,同时写下气温正确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跟写。
(2)准确读取:让学生对照课件上的气温计图片和手中的实物,以视觉模态和触觉模态共同作用,让学生了解气温计的构成,学习读数方法。老师说出温度,学生快速写下。待学生逐步掌握读数后,课件展示不同读数的气温计图片,让各组学生自己读数并在白板上写下来,然后请每组出一位代表说出自己的数据,让其他学生进行核对。
此活动阶段,教师以话语和学生频繁进行问答互动,期间使用了较多的提示性和鼓励性话语,频繁使用眼神、手势、动作等模态符号,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授。小组任务环节则主要以视觉模态为主,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开启了触觉模态中的人人接触,空间模态也发生了位移,整个教学空间是流动 、充满生气的,再加上教师的积极鼓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室外活动(10分钟)
学生基本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取方法后,去操场上测量室外温度。此时,应根据低年龄学生的特点,强化听觉模态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应放慢语速,加大音量,发出明确的指令语:“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温度;排好队,保持零级声音,不打扰其他班级上课;小组合作,人人都要参加,并及时记录;完成后安静地回到教室。”
教师按照之前的学生分组,每个组分发一个气温计,并让学生参照图10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记录表,安排一个小组测量记录教室内的当前温度,其余学生分组到室外,按教师提前选好并挂好标志的不同地点,如走廊、阳光下、大树旁进行测量。通过空间模态的使用拓展课堂空间,让学生运用刚刚习得的知识和方法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温度。活动时间规定在10分钟完成记录,时间到后回到教室,教师基于各组在任务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此环节涉及到空间模态的转移,涉及到学生的分组活动,课前的准备尤为重要,必须使学生在教师可控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才能有序地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环节三:探索研究,发现规律(20分钟)
1.分享成果,发现问题。学生回到教室来到地毯上坐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每个发言的小组站在同学们中间,读完自己记录的温度并在白板上写下来。其他组的同学在不影响发言同学的前提下可以小声讨论,核对自己组记录的温度。待全部汇报完毕后,教师综合测量结果,同时引出本课另一个重点:“我们刚才一起去外面不同的地方测量温度,但是大家能看到,室外各组测量的温度都比较接近,那么一天中的温度是不是一样呢?”
2.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借助天气网站(www.weather.com等),让学生查阅到当地连续几天每天几个固定时间天气变化情况,并选择一天进行记录,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早上气温低,中午气温上升,下午2点左右气温最高,傍晚气温变低。
在这一环节中,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和空间模态,视觉模态鲜明突出,所有展示的均是以中文呈现,并有语言的不断输入和输出,分组讨论和小组发言中师生不断进行位置变换,空间模态的中位移、重新组合的运用,使得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悦。教师一直以语言和肢体语言引导和鼓励着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学生之间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帮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有针对性,学生完全沉浸在汉语氛围中,更有助于学生汉语思维的培养,更能体现沉浸式教学的优势。这些模态组合的设计遵循了有效原则、适配原则与经济原则,在意义上能够互相补缺,并在教学中起到强化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促进学生知识的接收。
在该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活动做出完善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选取何种模态来实现教学目标。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可以给予的物质和技术支撑,兼顾教师个人的能力素养,从而选择不同的模态或模态综合运用,极力避免片面单一地使用某种模态。
(三)课后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
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选择运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任务的布置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完整,更好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动机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一堂多模态课堂教学的反思,一定要考虑到重难点是否落实,模态搭配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效果如何,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可以总结的经验等诸多方面。可以是教师自我的反思,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互评,更希望有专家的参与,这样更利于多模态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海龙,潘艳艳(2019)《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王祖嫘(2016)《论美国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多模态话语》,《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
3.张德禄(2010)《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中国外语》第3期
(作者:何佳蔓 ,北京语言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美国密歇根州Meadow Brook小学汉语教师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