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增强了综合性,重点考察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加强了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题目随着时代在更迭,孩子想要考上好学校不再是埋头苦读就可以解决了,他们需要走出课堂与现状接轨。
研学旅行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性,这与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相符,下面就研学旅行会成为高考“神器”展开论述。
一、研学的跨学科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新高考的地理课程发生了很大变化,地理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地理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变革,以此来适应新高考的变化。 对于高考无法直接测量的内容,可以发挥高考的引导作用,配合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全局中悉用其力。对于社会责任感、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校外研学旅行活动比课堂更便于操作。研学旅行具备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在研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学生通过去体验和探究等方式获得这些各学科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的广度即知识的广度,是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付诸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是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间融汇贯通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讲授,侧重于学科知识讲解与传授,一旦将学科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进行检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深入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动其自觉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又实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与内化,构建和完善学科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有效强化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益于学科技能、核心素养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研学旅行广度还包括学科外的延伸,教师力求打破学科壁垒,引领学生走向地理学科知识的边缘伸知识,走向知识的多元化;引领学生走向地理学科发展的边缘,拓展知识,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领域进行交叉辐合、融会贯通,以及求质求真的实践探索体验。
研学旅行的开展符合新高考中的考试要求: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要有意识尽可能学会综合性的运用已有的或有能力学到知识解决问题,从不同学科知识角度、探究同课题,这就要求来自主题的课题要宽泛、深远、乃至随心想象,即使像红色研学这样的课题,也可以综合运用数学、语文、科学、历史、地理、心理等知识。
二、研学的动手实践,让理论应用于实践
未来的考试命题不再考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而是注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开放性、探究性、案例分析题型比例。这就给研学旅行和新高考改革提供了大的空间。由于考试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进行地理观测及走访调查等活动,但是在新高考的选考(等级考)试题中却侧重了对地理实践思维的考查。在新高考选考(等级考)试题的综合题中,如“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这种题型突出强调了地理探究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地理实践能力的渗透。如2014年4月份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地理科目考试第28题围绕影子朝向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地理测量结果准确与否,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之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明确表明地理学习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研学旅行之效益明显存在个人与社会之差别,个人的效益即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达成教学相长的效果,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科的素养;社会的效益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够切合实际指导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同时亦促进地理学科的自身发展完善,研学旅行知行合一,相得益彰。
既然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那么每个研学基地都是“课堂”——社会大课堂,这里有丰富的具有教育意义和研学价值的“教材”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独特的学习体验。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昭示着一场新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不一样的教育路径,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研学旅行具有灵活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抵达研学目的的路径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多样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路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对社会、自然中发生的现象做分析思考,通过课程将“旅”和“学”结合起来,达成深度学习。研学旅行能够联结全社会的力量、集聚全社会的资源用于青少年的培养。
三、研学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研学旅行属于“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中国教育学会研学课题小组负责人宋世云认为研学旅行应当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研学旅行的开展符合新高考中的考试要求: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习会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教育可以“ 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事实上,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也可以达到“ 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甚至 “ 促劳”的作用。研学旅行可以树德: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 四个自信”,形成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在集体旅行中践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可以增智: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健体:让学生“ 行万里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可以育美:研学旅行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亲近大自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可以促劳:可以通过自我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的“ 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促劳”的育人价值,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学旅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将发挥其综合实践育人的价值,正如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所指出,研学旅行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会成为高考“神器”!